导航:首页 > 越南资讯 > 撩拨人心的越南电影有哪些

撩拨人心的越南电影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5-01-02 12:41:52

A. 最好看的越战电影排名,经典越南战争电影

越南战争,那场深刻烙印在历史记忆中的冲突,以无数士兵的鲜血和心灵创伤为代价,铸就了无数电影艺术的瑰宝。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探索五部深入人心的越南战争电影,它们在战争电影馆中静静等待,等待那些对历史与人性有深刻理解的观众去发现与回味。


1. 真实与震撼的交织——《我们曾经是战士》

这部影片以非虚构手法,尽管战争画面短暂,但其深度和影响力却如波澜壮阔的史诗,描绘了战争的家族纽带、国家情怀,以及对正义的坚守。每一个镜头都承载着对人性复杂面的深度剖析。


2. 火光与迷幻交织——《现代启示录》

一部视觉盛宴,燃烧的焰火、混乱的战场与迷幻药剂交织,法国与美国的冲突在这部电影中如同一场悲壮的交响曲。湄公河沿岸的人性裂变和战争疯狂,让人直击灵魂深处的震撼。


3. 真实再现与心灵剖析——《野战排》

这部电影凭借其高度的写实性,被誉为越战电影中的里程碑。它揭示了战争如何扭曲心灵,将英雄与恶魔的界限模糊,让你在战场上体会到人性的复杂与残酷。


4. 《杀戮奠边府》:哀歌与讽刺的交织

在这部影片中,奠边府的雨雾与炮火交织成一首哀婉的挽歌,殖民地士兵的绝望与伞兵的挣扎,犹如油画般的背景下,残酷的战争画面揭示了自由的代价。这里的战争,没有英勇的冲锋,只有生存的挣扎和逃避。


5. 《隧道之鼠》:黑暗中的智谋与勇气

这部影片深入地道战的微观世界,以越南游击队员的视角,展现了他们在劣势中的坚韧与智慧。地道成为他们与强大美军对抗的舞台,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压抑与恐怖,却又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抉择。


这五部电影,不仅展现了越南战争的壮烈,也深入剖析了战争对人性的烙印。每一部都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

B. 生于七月四日的影片评价

《生于7月4日》是纽约着名导演奥利弗.斯通所导演的越战三部曲中的一部。越战三部曲,顾名思义一定是和越战有关的片子。1967年,斯通应征入伍,在越战中获得了荣誉和洗礼,因此,这部《生于7月4日》可是说是饱含了他的满腔的感情和思想,再加上越战中的真实经历,所创作出来的强烈的反越战影片。
主人公罗尼是个健康活泼的孩子,从小就羡慕军人荣誉的他长大后终于完成了心愿,但当他带伤回国后,他发现,其实那些荣誉只不过是表面的现象,而残酷的真实和越战所留下的后遗症将伴随他的下半生。这种真实是常人所无法忍受的。不过,也正是这种赤裸裸的现实,才提醒了人们,敲响了越战的反思的警钟。
文章主线是以三次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所贯穿的。三次游行,主人公的身份,形象,心情都是不一样的。幼年的小罗尼坐在父亲的身上,看到了大家热烈欢迎二战中回国的老兵,满心的激动,看着他们身上的荣誉勋章,罗尼有了奋斗的目标,然而,喧闹的人声和大队的人群并没有让罗尼看到老兵们的伤残和颤抖的双手,这也正是作者留下的伏笔,当全部片子看完后,你就会知道,那是老兵在听到鞭炮声后的条件反射,饱经枪林弹雨的他们在身体上的伤确实很深,但心灵上的伤痕更是无法痊愈,只可惜小罗尼并未想到这一点,这也就预示着他的梦想必将重蹈这些老兵的覆辙。
时光如水,生命如歌,转眼间,越战结束了,罗尼此时已经是一位下身瘫痪,靠轮椅度日如年的退役军人,回国后,他失望了,在游行中,他并没有得到人民的欢呼与赞许,得到欧德只是反对和咒骂,他伤心了,他以为在越战中的伤痕,至少是心灵上的,在回国后会得到弥补,但是他错了,他被自己的信仰弄的身心俱损,不但要面对自己在越南枪杀数十妇孺和误杀自己同伴的心灵上的巨大阴影,同时也需要面对国内人的反越战斗争的批判和责骂,他仍是一个天真的男孩,但这一次,他看到了真实,看到了勋章下的鲜血。越战的残酷婉转的表达了出来,说服意义更加深刻。
渐渐清醒的罗尼不再天真,颓废不堪的他憎恨社会,憎恨所有人,最终被放逐到了墨西哥了此残生,可他并未放弃。在那里,他遇到了同自己相同遭遇的人,同时昔日初恋情人的出现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新的信仰逐渐滋生,生命的希望之光再度燃起,罗尼渐渐的可以以理性的思维去思考人生,也就是这最后一次的游行,造就了一个强有力的反越战斗士的诞生。当这个社会和人民再一次的接受他饿时候,罗尼精神饱满,胸有成竹,母亲的梦想实现了,罗尼终于可以登上讲台发表演讲了,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而已。
汤姆.克鲁斯将主人公罗尼这个人表演的很不错,无论是从细节之上还是从心理上都心领神会,就和当他回家看到自己从前强壮身体照片时的情景,仅仅一个背影和通过相框玻璃反射的昏暗表情,就可以充分体会到罗尼当时的忧郁和伤感。他的每个动作缓慢而有节奏,再如罗尼在家咒骂社会,咒骂自己母亲的场景,更能让人体会到他精神达到极度崩溃时的程度,越战的负面影响也更加的清晰明了,因此汤姆.克鲁斯的突出演技也是这部片子得到我欣赏的一个关键。
整部影片并未对越战战场情景刻画许多,短短十五分钟的镜头足以交代事情的原由,作者并不想以战场上的残酷来打动人心,这是导演的匠心独运,因此,整部片子的风格并没有战场上的血腥,也少有灰暗的天空,但那美国鲜艳的红白蓝三色国旗足以将主人公笼罩在政治的乌云下,心灵上的创伤,通过汤姆.克鲁斯的精湛演技,使观众们从心底里感到愤懑与同情。影片也少有大量配乐,但几组游行是相同的配乐在不同的时期都给了观众不同的感受,让片子的本质逐渐明朗。
看完这部片子后,我深刻的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以及它影响之恶劣,之长久。这部越战的反思片在现在这个表面和平,但危机四伏,一触即发的世界是有很大的警示作用的。同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电影中的一个词——信仰。一个人应当拥有信仰,但像主人公那样的坚持自己的信仰,到最后又有什么好的下场呢?但没有信仰的人同时又毫无成功可言。也许,当初主人公不去听从父母的教导,不去接受父母赋予他的目标和方向,他会生活的更好,但是,越战依然发生,历史不会改变。
整部影片不但给人以心灵上的强烈冲击,同时也让观众从各方面产生了不同的思考,因此,我觉得这才是这部影片不可多得的地方,也是在众多战争题材的反越战影片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相关评论
越战,开始之后呢?再之后呢?纷乱之后沉静在苍凉的政治荒芜里。
先前不止一次地抒写战争的豪迈与视觉背后的无限感慨,这就是让雄性亢奋的意志力的较量,人性真正脆弱的一面仍旧是属于个体的而绝非所谓的国家荣誉。
越战文化是孕育在六十年代,思考在七十年代,却在八十年代绽放异彩。为什么美国人如此热衷越战题材:
⒈冷战重建政治价值观
二战结束,美国经济飞速发展。美国的不平衡就是色厉内荏地对共+产+主+义的恐慌,共+产+主+义在亚洲、东欧、南美遍地开花,美国在很大程度上想遏制红色风潮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在政治主导的大背景下,朝鲜和越南以联军的名义孤立+共+产+主+义打局部战争是必然趋势。《惊暴13天》我们可以看到以军备威慑和政治阴谋论缔结地最后产物,片中有一段对白从花花公子肯尼迪嘴里说出来似乎有些滑稽的味道,那就是防止苏+联成为第二个纳粹轴心国。
⒉政治牺牲品与无畏牺牲
《尼克松》将越战比作政治选举的筹码。从如今多数越战题材电影来看,越战已经被充分定性为美国政府一大撮激+进+份+子对国民的欺骗,是无谓滑稽的错误。价值观的冲突与戏剧性转变造成越战题材在一定范围内的争议,有争议就意味着潜在的观众消费市场。
⒊反战文化流行
女+权、性+解+放、越+战、共+产+主+义成为当年美国愤青的时髦用语。《阿甘正传》中的越战是诙谐幽默的,反+战+集+会也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越战不过是跑跑步杀杀人,反战不过是吸吸毒打着旗号搞搞幼稚女青年,就连大会发言也变成调侃式的情人重聚。
⒋越南的特殊背景
似乎1907年以前越南的历史是空白,包括文字,简言就是用汉字书写其中华历史。作为中国历史版图的属国,这一点是极为尴尬的。越南也一直回避这样的问题,造字运动与规避历史,接着在果断与老东家割袍断义。
越南的形象就如同美国越战题材电影中不可或缺的越南妓女作风,《生于七月四日》中概括了一句话,一个国家抗争了近千年。
越南人有韧性的一面,法国人不行,美国人也不行,抱着鱼死网破的决心坚决把殖民者与帝国主义者拖进军事梅毒里。
⒌反思的伪善
越战题材电影有几个必然的颠覆性情节。
鳄鱼的眼泪:无辜群众一定是军事强权的受害者。当然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美国参军男青年,另一个则是越南农民。美国大兵在一场无谓的滑稽战争中在万般无奈情况下成长为杀人机器;越南农民一般的群体比较庞大,包括老弱病残孕,“误”杀婴儿是必备的。二战纪录片中也有日本妇女将怀中婴儿抛下悬崖然后自己跳下去的影像,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战争,受害的总是平民,这一点是毋须置疑的,包括古罗马到拿破仑还是其他。
妓女是佐餐猛料:几乎每部越战题材电影都必然会出现短旗袍戴斗笠披肩黑发的越南性工作者。《第一滴血》也不能免俗,至少史泰龙没有像在《意大利种马》来得通透。
《葵花宝典》是这样炼成的:一般斩断下体的男人最具有思辨性,他们一般坐在轮椅上但思维比较健全,将作废的造精机能反噬成脑汁,以超脱常人的能力克服战争后遗症。
正是好莱坞导演告诉国民,国家派到越南无辜的混球们就是这样在打仗,这种纪实性的模式就是为了打破习惯性思维,滑稽的战争噱头荒唐的美国大兵。颠覆传统模式,美国大兵不是无坚不摧,而是有血有肉且脆弱不完美的人。至少不会像伊拉克战争样板戏《解救女兵林奇》做作得令观众产生严重的妊娠呕吐反应。
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的越战三部曲《野战排》(《 Piatoon》,1986)、《生于7月4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1989)、 《天与地》(《Heaven & Earth》,1993),完全从人个体出发的电影作品。
美国学者将近年来越战题材中商业与艺术双丰收的电影进行详细分析,然后归结为西方传统古典艺术的变种。《野战排》是继承了莎士比亚《亨利四世》第二部福斯塔夫和霍茨伯的基本内容,《生于七月四日》是荷马史诗《奥徳修纪》的变种。
其实从三部电影连贯地看,奥利弗斯通对于越战的思考并不明朗。反倒借鉴在《尼克松》中对越战的政治观点便比较切合,我个人认为手法纯熟的应该是《野战排》,奥利弗斯通在表现战争或是政治阴谋方面是比较强的,但参杂情感成分的电影便表现出或多或少的生硬与别扭,《门》便是例证,《天与地》的战争温情是粗糙的,我们只能从画面里了解斯通想表达越战牵扯下的两国人民,但以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斯通很难将内敛含蓄的东方情结顺利融入他的西方思维里。
三部电影里,除了取材争议或是手法之外,剧本最具备艺术性的应该是《生于七月四日》。作为郎?科维克的真实故事,整个美国梦在他倒下的那一刻开始逐渐瓦解崩溃,其情节安排与冲突是文学性地再现。
电影开篇是童年的郎,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白人家庭,与所有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家庭一样,他们沉静在战后新经济复苏的美国梦里,虔诚地信奉天主,陶醉在战后的新美国秩序里。
电影有几个严格的时间段,将肯尼迪的全国电视讲话里,郎起航的爱国梦到轮椅上自己的电视演讲算是一个奥徳修成长的变奏。
郎是越战英雄,但回到国内,国内滋长的反战情绪,与人们对越战的质疑发展到冷漠。个人价值观与肢体残疾在一系列的国内矛盾中激化,从人本角度上讲,因为战争他失去了一个男人起码的尊严,那么追逐所谓的国家荣誉变得一钱不值。
有几处镜头的细节镜头:七月四日,美国国庆日。二战老兵坐在轮椅上,听着“嘭、嘭”的响声打颤的镜头;朗坐在游街的礼车上同样打着颤,而街旁人们的面孔却是没有表情的苍白。
价值的颠覆就意味着新的重建。六十年代末国内年轻人的叛逆与个性主导使郎觉得陌生与不解。
当他躺在墨西哥的妓院床上望着墨西哥妓女动情的表演潸然泪下的时候似乎一切的尊严与情感一瞬间地迸发。这是起码的人本尊重,尽管建立在金钱的虚假上面,但郎看到的是新希望。
《阿甘正传》里同样有这样一段,虽然在表现手法上不尽相同,但对于人性辩解与渴望理解尊重的希望是深深冲击着观众的。
郎醉酒后的那段争吵应该可以看作是整部电影矛盾聚集的中心,十诫中告诫我们不要杀人,但是你的教会你的天主让我们在越南大开杀戒……政治、宗教、信仰甚至是性都虚假的,那么我们又该信奉什么?
的确,老兵归来的美国不亚于一场新的越战,荣誉与谎言使我们踌躇在光影的世界里,尽管知道那只是电影织造的善意谎言。

C. 如何评价越南电影《二凤》

越南电影《二凤》评价:《二凤》不仅通过紧张刺激的剧情节奏、动人心魄的故事情节,收获了千万观众集体点赞,同时也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佳作。该片关注到越南社会热点现象,将绑架拐卖儿童、地下器官交易等事件作为故事背景串联在剧情中。

案件调查办公室内,密密麻麻的失踪儿童资料堆满墙壁,孩子被诱拐的照片记录着犯罪者恶行,这些情节点不禁让观众触目惊心,进而引发深层讨论,社会意义极大。(网易娱乐评)

前期宣传:

2019年9月2日,片方发布定档海报,并定档9月20日。2019年9月10日,片方发布四张以亲情为主题的剧照,剧照不仅展现了母女间的温情画面,还突出了“女战神”对抗绑架女儿的强敌时的无惧无畏。

2019年9月17日,该片曝光终极预告和海报,预告中,她孤军救女与黑帮展开殊死较量,母女面临生死别离的刹那直戳人心。海报里,她焦灼地看向前方,预示着意外将不断升级。

阅读全文

与撩拨人心的越南电影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瓷器茶壶哪里批量生产 浏览:661
英国皇家海军停在了哪里 浏览:106
英国巴斯大学和利兹大学怎么样 浏览:393
中国有多少个叫廖小北 浏览:606
伊朗年长男子头上戴什么 浏览:826
一百块能换多少印度币 浏览:553
伊朗包机为什么要飞兰州 浏览:996
越南毛荔枝有什么功效 浏览:200
伊朗收款为什么只能通过昆仑银行 浏览:211
印尼疫情罚款多少 浏览:759
中国怎么寄手机到印尼 浏览:245
中国缺少什么资源 浏览:671
越南为什么这么多纸片房 浏览:87
关中国有多少天 浏览:190
印度独立后与苏联关系如何 浏览:789
指纹印尼在什么店有卖 浏览:643
股票中国银行开户用哪些软件 浏览:213
伊朗核反制牌意味着什么 浏览:255
意大利语太阳镜怎么说 浏览:385
中国隐形富豪资产有多少 浏览: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