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医,中医理念
中医,作为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医学体系,自古以来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中医的诞生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基本形成。此后,历代对中医理论不断总结发展,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医学等,都是在中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医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将人体视为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中医诊断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归纳病证,制定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全球医学纲要,认可了中医在国际医疗领域的重要地位。然而,真正精通中医的人并不多,很多人对中医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面。中医强调整体观念,不分科,不能量化,变化多端,一个病不同中医可能开出不同的方子,而西医则通常采用趋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和西医对人体系统的描述存在显着差异。西医将人体分为七大系统,如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各个系统独立,没有太大的相关性。而中医则通过五脏六腑和十四条主要经络来描述人体,经络遍及全身,每条经络上有穴位,针灸治疗时刺激这些穴位。中医理论中,人体是一个整体,脏腑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通过五行理论解释这些关系。
中医的发展受到现代科学的影响,但需要更多精通中医同时具备现代医学眼光的人才。政策和市场经济的原因使得中医的光大受到一定影响。然而,中医拥有数千年人类经验累积形成的智慧,具备合理且严谨的逻辑结构,因此,中医在未来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感冒为例,中医认为感冒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如熬夜、受冷、压力过大等,通过提高敏感度和警觉性,可以预防疾病。尽管中医目前面临挑战,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将会有其发光发热的一天。
⑵ 为什么古代医界称“杏林”,医生自称“杏林中人”吗
您知道为什么古代医界称“杏林”,医生自称“杏林中人”吗?
我知道为什么。我为什么知道?去年我开始自学中医,阅读了大量中医理论知识和中医临床的书籍和资料。当时我对中医跟着了迷一样,抱着中医的书反复阅读的看反复研究,恨不得几天时间我就能成为无病不治的中医高手,当然就是真学懂了中医我也是一个民间的中医,不具有法律上的行医资格。就这样我就知道了,我是不是挺厉害的。
具体原因如下:
董奉,字君异,号拔墘[qián],生于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福建候官县董墘村(今属福建福州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
董奉少年时代开始学医,成年后曾在县城当过一段小吏,不久辞去公职,隐居在山中,一边行医、一边练功。
董奉信奉道教,因此人们称呼他为“道医”。
和当时的名医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神仙传》记载:“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杏林”遗址位于江西庐山(一说为安徽凤阳),就是典出于董奉。
董奉独居在山中,为人治病从来不收费,治愈重病患者,就让他在山中栽五棵杏树,治愈一般疾病的患者,让他栽一棵杏树,十年之后,栽下的杏树,蔚然成林。
春天,杏子成熟后,董奉就建造草仓储存杏子,有需要的人,可以用谷子交换。
董奉的谷子吃不完,就用来周济贫苦的百姓。
后人据此以“杏林”代指医学界,医生喜欢以“杏林中人”自称,人们还用“誉满杏林”、“杏林春暖”等词语形容医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董奉不但医德高尚,他的医术也非常高超。
《三国志》记载:“燮尝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头摇消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
董奉到交州(今两广一带、越南北部地区)行医,正巧赶上交州刺史士燮病危。
士燮已经昏死三日,董奉给他服了一粒药丸,然后捧起他的头摇晃消化药丸。
不一会儿,士燮就睁开了眼,手指可以动了,渐渐皮肤的颜色也恢复了常态,半天时间能坐起来了,第四天痊愈,并恢复了语言功能。
后来活到了九十岁高龄,这是后话。
董奉一直住在士燮府上,后来士燮谋反,担心董奉泄密,就想加害于他。董奉发功装死,骗过士燮逃回了老家。
士燮死于公元226年,此时董奉才6、7岁,显然这是民间传说。
董奉晚年在豫章庐山隐居在大中祥符观中,为百姓治病。
吴天纪四年(280年),董奉病逝,享年六十一岁。
还有一种说法,董奉活了一百岁,临终时,面色如同三十岁左右的人一样。
《真仙通鉴》一书记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
⑶ 越南医生是什么派别
越南医生属于越南传统医学,即南医。根据公开资料,越南人通常将越南本土的医学称为南医或南药,而将由中国传入并在越南本土有所发展的中医药学称为北医或北药。这两种医学体系合称为东医。在官方层面,越南将其传统医学称为越医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