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换一个城市工作的利弊
换一个城市工作的利弊
换一个城市工作的利弊,在如今的就业形势下,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很难,求职者需要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很多人会选择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一些职业,也有人会离家近的工作,下面来看看换一个城市工作的利弊。
从一线城市到二线城市,会有一些变化需要你去适应。
在求职层面上,如果你能力非常强,且你回去的城市有大厂,然后你能进去,其实城市的迁移对你影响并不大,反而会有幸福感,因为二线城市的房价和消费水准都比北京低很多了,但是收入的降低影响没那么大。
但如果你不能进入大厂,那么求职的时候会发现优质工作变少了,以及到手的工资变少了。
从北京回到天津,只要你不是从事销售等非技术含量的工作,其实并不会从头再来,比如你从事的是技术岗位,比如程序员、工程师等,或者是产品、运营等岗位,你在北京工作学习的经验,会给你带来加分。
危害一:过于丰富的履历表会影响你的下一份工作
如果你的简历上有着“丰富”的跳槽经历,用人单位会对你产生怀疑。公司招人都喜欢招那些想长期发展,处事稳重的。而当你的简历上有频繁的跳槽经历,那HR会认为你这个人缺乏稳定性,不够稳重。相信没有哪家公司会喜欢招那些喜欢频繁跳槽的人,万一今天把你招过来了,过了两天你觉得新工作和想象中不同,觉得不顺心就又辞职了,那这不仅是在浪费你的时间,也是在浪费企业的时间成本。
危害二:“五花八门”的工作经历会让你失去竞争力
有些人的简历非常丰富,上面有着许多工作经历。表面上看,你干过的工作有很多,看起来你是个全能型的人才,但实际上,你一样也没学精学透。俗话说,样样会不如三样绝,三样绝又不如一样通。
现在社会发展速度足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你看似有着丰富的工作经历,但这些丰富的工作经历反而会拉低你的竞争力。把一个行业做到精通,你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而你的工作简历上,这份工作做了半年,那份儿工作干了仨月,一样都没透彻。
当今人才市场上,需要的是精通一门的专家,而不是样样都不行的杂家。
当你以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儿的状态持续下去,你的竞争力会渐渐丧失,最终只会被淘汰掉!
危害三:频繁的跳槽换工作会让你逐渐迷失职业方向
频繁的跳槽,你的事业发展将会缺乏持续性,会失去职业方向。比如说,你去年在一家公司做了一年的客服,今年上班年换了家公司做了三个月的`房地产销售,下半年又换了个公司做了两个月的保险理赔,就这样不停地换工作频繁的跳槽跨职业,最后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将来要从事哪一个行业!
那些寻找职业方向的人虽然也会跳槽,但每一次的跳槽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做过几个职业后就会开始在所做过的这些职业里面挑选出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然后长期发展,那叫有目标有方向。而你这种频频跳槽换工作的最后就会像失去了目标的孤舟般永远都找不到彼岸,这将会对你的一生都造成影响!
为什么劝你不要经常换工作?
年轻的时候喜欢走南闯北,去不同的城市,换不一样的工作,只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
等到年过三十,回头看,除了脑海里的一点回忆之外,自己并没有给这座城市留下什么,甚至说,这种城市和自己的关系并不大,随时都可以离开,了无牵挂。
我才终于意识到,为什么不要经常换城市换工作,要趁着年轻在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稳打稳扎,积累人脉和资源,这样你才离不开这座城市,而这座城市也有了你的千丝万缕。
比起你去一个城市读大学,去另外一个城市工作,又去不同的城市买房子。到头来,你的人脉看似遍布全国,实际上太过分散,缺乏凝聚力。
因为等你结婚了,会发现,自己真正有联系的,除了最亲的家里人,也就是朋友同事,而这些朋友和同事基本上都在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否则你们的联系,最后只剩下逢年过节的一两句微信问候,越来越淡。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人脉和资源,将决定了未来一生的社交和发展。尤其是你的子女,你的后代,你积累的人脉和资源,在同一个地方,就能得以继承和传承。
都说小地方讲求熟人关系,大城市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你在一个城市一个市区,没有认识的朋友和同事,不仅会感觉到很孤独寂寞,也会寸步难行。
因为你不懂当地的风俗习惯,不懂当地的衣食住行,去哪里买菜最便宜,哪里的衣服又好看又实惠,当地的交通如何等等。
所以,如果想要在一个城市扎根,很早之前就要开始作准备,甚至从大学开始就要开始筹划。如果你本身在北上广,又或者是居住的城市离北上广最近,那么就选择这座城市里的大学,在这座城市读书,毕业,找工作,找当地的人结婚,生子。
古代人有先见之明,知道“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安居乐业,有了感情,就不愿意轻易离开。
现在二三线城市和其他城市的距离很大,如果你注定不能在一线城市扎根,那就赶紧做好准备,要不然等你奋斗了几年后,才发现买不起房子,于是回老家结婚生子,你在一线城市的积累一点都拿不走,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如果是一个行业,一份工作,不要轻易换工作和转行就更加重要了。所谓,女怕嫁错人,男怕选错行,一目了然。
尤其是,换工作穷三月,换行穷三年,要慎重考虑。
趁着年轻,坚定地选择一个行业和职业,持之以恒,积累的工作经验和行业知识,以及行业的人脉,都是你最宝贵的资源。一旦转行,就要重新开始,费时费力。
人到中年,就再也折腾不起来,那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除了工作,选择这个城市的哪个区哪条街买房,和哪个小区的人打交道,也会决定你日后的生活水平和交际质量,同样需要谨慎考虑。
因此,当你选择了一份工作,再选择哪里买房子,再选择孩子在哪里上学,你就选择了一个区域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影响着你的一生。
生活如浮萍的不是没有房子要租房的人,而是和一个地方没有任何联系,扎根不下来,要东奔西跑的人。
一旦选择跳槽换城市,当事人不仅将变更工作,还将变换生活环境,其蕴含的机会与风险也远远多过普通的跳槽行为。除了跟普通跳槽行为一样会有与新公司不匹配的风险外,还有普通跳槽行为没有的风险,即人脉资源流失的风险与新城市水土不服的风险。
本人,学金融的,曾在广州工作过几年,后来由于觉得广州房价太高,生活成本太高,而跳槽回到武汉。后又因单位迁到重庆,到重庆生活过一段时间,因家庭的原因又选择留在武汉。可以说,相当于有两次跳槽换城市的经历了。
“理想在远方,生活在别处”,如今,跳槽换城市成为职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一般来讲,跳槽换城市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从大城市跳到大城市,从大城市跳到中小城市,从中小城市跳到大城市。其原因无非就两种情况,一种是家人原因需要换城市工作,一种是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之间的互跳,为了实现梦想,或者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
当然,跳槽是个技术活,是有风险的,跳槽换城市更是有风险,建议题主一定要慎重,万一把握不好,风险还是挺大的,尤其是这两年,我周围金融圈的朋友好多跳槽时,都感觉这方面的风险特别明显。
这里,可以给你分享一个群,虽然是金融求职的同学居多,但他们分布在全国好多大城市,他们分享的跳槽和选择城市的经验与经历却同样值得观注,题主也可以与他们交流一下,相信对你目前的跳槽换城市是有帮助的。
3 分钟了解金融行业发展趋势
跳槽换城市,必定意味着跟普通跳槽一样,也要放弃其他机会,包括原公司的加薪、升职机会。个人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很难评估,错过一次晋升或一次发展机会,可能给职业生涯带来重大的损失。
新工作到底有多大发展,能不能很好地与新公司匹配,还很难说;此外,新公司的发展好坏,也难以预料。尤其是如今的疫情防控、宏观经济政策等对各行业的影响不可小觑。其实,不管是行业的变动还是公司的整改,都会对你的工作产生直接的影响,这都是潜在的风险。
从我切身的经历来看,跳槽换城市带来的第一个风险就是原来的人脉资源流失,这个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换城市的必须承受的代价。
在一个城市生活久了,自然而然就会积累一定的人脉。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我们积累的人脉,可以彼此之间互帮互助。而跳槽换城市,也代表这一期间经营的人际关系可能归零
不仅是同事、公司外部的联络过的合作伙伴、客户、供应商等,甚至生活中的朋友都可能会慢慢疏远。我曾在广州某个证券公司工作过,后来回到武汉,而且转行做了大学老师,那么,以前的各类人脉基本上都清零了,回到武汉,基本上又得重新积累人脉。老关系丢失,新关系要建立、维护需要重新投入,在短期内还看不到效果,且结果未知。
跳槽换城市带来的另一个风险就是与新城市水土不服的风险,这个可以通过多方面了解,甚至提前去体验来规避。跳槽换城市, 意味着从原本熟悉的城市,跳到陌生的异地工作生活,到一个新环境,面对新的工作任务和人际关系都是挑战。
而且陌生的语言环境、迥异的文化习俗,甚至气候因素与大气质量,都会对换城市的跳槽体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时,因工作单位迁到重庆,我曾尝试着在重庆呆过一段时间,真真切切地感受了重庆的生活,感觉山城的湿气太重,整个冬天感觉基本见不到太阳,生活的确过不惯,最终放弃了去重庆。
总之,跳槽换城市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在跳槽换城市之前一定要对新的城市,新的工作岗位做更多的了解,做足准备功课,尽量规避或减少这些潜在的风险。
‘贰’ 现代人为什么都不愿意去打工了
以前工人找不到工厂工作,现在是工厂找不到工人,是年轻人不能吃苦,还是工厂没钱赚?这个问题的成因其实是多方面的,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大关联。
在上个世纪,我们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工厂比较少,但是有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出现了很多人找不到工厂打工的情况,但是到了今天,这种情况出现了不少新变化,今天我们就这个话题一起交流一下!
一、以前生活艰苦,赚钱门路少,进厂打工是主流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的,对于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来说,能够进厂打工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太多的工作机会,去工厂打工就成为了绝大多数普通人,能够赚钱的比较好的门路。
我所在的地区属于经济发展非常落后的地区,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年轻人都是跑到发达地区去打工,那个时候能够去外面打工,比在家里面种田真的是好很多。
对于那个年代的普通人来说,能够去工厂里面打工能够赚到钱,就是非常好的出路,不管在工厂里面打工多么辛苦,很多人还是愿意坚持下来的。
那个时候的工厂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为主,也就是只要你是个正常人,稍微经过一点培训,就能够完成相应的工作,相比于今天的工厂里面的一些岗位来说,技术含量真的是低不少。
二、现在就业机会多,进厂打工不是唯一的出路,很多人有了更多选择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的经济社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社会上面找工作,也不仅仅是去工厂里面打工,还有其他更多更好的工作岗位,这也就让现在的普通人有了更多发展自己的机会,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现在社会上面的工作岗位,除了去工厂里面打工,还有很多工地的岗位,还有很多写字楼里面的岗位,还有其他很多教学科研的岗位,这些岗位给普通人更大的希望,同时也能够获得更高的薪酬。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那就是现在教育逐渐开始普及起来,以前八九十年代想要上大学是很难的,但是到今天去大学里面读书,已经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只要你自己稍微认真学习一点,考到高中或者是中专里面去读书,那么最终最少也有一个大专的院校可以读,这比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读书的竞争,真的是要小很多了。
对于这些大学毕业生来说,大部分的大学毕业生是不愿意去工厂里面打工的,他们更想的是在办公室里面吹空调,在办公室里面开展相应的工作,或者是做其他一些脑力型的活动,不太愿意去工厂里面做一些体力型的工作。
三、大部分工厂不缺工人,缺的是熟练的技术工人
很多人可能觉得现在工厂里面比较缺工人,其实这句话是不完全准确的,工厂里面缺的并不是普通的工人,而是缺非常熟练的技术工人。
对于现在的工厂来说,其实他们工人数量是足够的,尤其是普通岗位的工人数量一点都不缺,因为我们毕竟是人口大国,年轻人也非常多,普通人也非常多。
但是对于现在很多工厂来说,他们缺熟练的技术工人,因为工厂发展到今天,很多生产技术都已经比较先进了,如果你不掌握一定的技术,很难完成相应岗位的工作。
想要成为一名熟练的技术工人,有三种比较好的方式,首先第一种方式就是去读中专或者大专,从这些学校毕业以后,到工厂里面打工,逐步成长起来成为一名熟练的技术工人,这些工人的工资其实一点都不低。
第二种方式就是去读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在这些职业技术学校里面专门学习一门技术,学会这门技术以后,再到工厂里面打工,就可以到技术岗位上面工作。
第三种方式就是初中毕业以后,直接去外面打工,跟随工厂里面的一些老师傅学习相应的技术技能,这种方式也可以成为一名熟练的技术工人。
四、工厂待遇还是偏低,大部分普通岗位工作压力偏大
现在工厂里面的待遇,相比于社会上其他的一些工作来说还是有所偏低的,大部分普通岗位的工作压力也是偏大的,这也是很多年轻人不太愿意去工厂里面打工的原因。
如果你是在工厂里面流水线的岗位上面工作,那么一般情况每个月的工资到手也就是3000~5000块钱,超过5000块钱一个月的岗位其实并不多。
每个月能够拿到5000块钱的流水线岗位,大部分都是在发达地区才能够拿到这个价钱,如果是在一般地区工作,每个月可能也就是两千多块钱。
在工厂里面打工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三班倒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是遇到业务比较繁忙的时候,每天上班十几个小时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这样的工资待遇以及这样的工作压力,导致很多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去工厂里面打工,因为进厂打工,已经不是唯一的出路,还有其他很多的选择。
像我认识的一些普通人,他们其实学历也不高,仅仅是初中毕业或者是中专毕业,但是都不愿意自己去工厂里面打工,最多也就是去工厂里面学习一下相应的技术,然后自己就回老家,做起了一些小生意小买卖。
五、以后生产技术会进一步提高,没有技术很难立足
最后有一个观点,我需要和大家分享一下,那就是随着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工厂里面所需要用到的工人会越来越少,更加偏向于使用技术工人,而不是普通工人。
现在一些非常先进的生产线,其实都已经完全实现了自动化管理,一条生产线可能只需要2~3个人就行了,大大减轻了工厂里面的生产成本。
使用全自动化的生产线,那么对于技术工人的要求就非常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学历,掌握一定的技术,才能够到这些生产线上面工作。
在这里也提醒我们所有的年轻人,如果你自己现在还年轻,一定要注意学习技术技能,因为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如果你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变革,那么很有可能你以后想要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会存在很大的难度。
在这里也提醒一些还在学校里面读书的人,一定要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当中不被淘汰,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当中,走在比较前端的位置,能够拿到比较高的工资。
‘叁’ 为何现在年轻人偏爱铁饭碗
近期不同市场机构对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均显示,在疫情和高校毕业生首次破千万人的就业压力之下,高校毕业生纷纷将国企和公务员作为求职首选,求稳求编制的心态进一步增加了他们就业的难度。
我认为,现在年轻人偏爱铁饭碗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稳定、时间、待遇这三个方面。
先说一下稳定。
铁饭碗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工作稳定。众所周知,公务员是比较稳定的工作岗位,旱涝保收,不会随便辞退员工。
我的一个同学,毕业进入了本市的一家国企。这家国企的分公司我也参观过,也参加过座谈会了解了一下,因为智能机械化的应用,原有的三班倒工作慢慢变成了两班倒,然后现在大部分岗位只需要一个人操作即可。所以,每年都在不断的精简人员。就算同学他是管理岗,但是因为专业不是十分对口,也挨辞退了。
我大学的其他同学,经常看到他们在群里讨论关于跳槽换岗的事情,总说我们专业就是青春饭的专业,有35岁的危机,哪怕现在还没有到35岁。
但是公务员或者其他体制内的工作就比较稳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会有下岗的危机,不会被裁员。
再来说一下时间。
公务员的上班时间都是固定的。我这里都是早上8:00-12:00,下午是15:00-18:00,每天工作七小时。业务科室基本不用加班,每年可以享受国家法定节假日,还有公休假,工作之余还有自己的时间。
不像多数民营企业需要996,每个月可能只得休一天,甚至没有太多自己的时间。
我认识的一个妹子,考进了公务员,运气也是比较好,到了一个比较清闲的工作岗位。从她的朋友圈就可以看到,每到下班时间、周末、节假日都是各种游玩的“炫耀”。因为自己的专业特色,周末或者节假日还兼职做播音主持的老师,赚取一些外快。而且是特色的艺术辅导,所以,收入也是非常可观的。
真的是工作收入两不误。所以,有专业特色专业技能的同学们,就算考进了公务员,还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发挥专业知识发挥专业特长的作用。
最后收一下福利待遇
这个我觉得只能针对打工人来说了。公务员福利待遇在一个城市确实是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是不是最高的。但是所谓的福利待遇都是跟工作内容成正比的。
拿我的来说,比国企的少好几万,比民企多1-2万左右。但是民企的浮动很大,对于普通工人的来说就多一些。当然,如果是老师的话,还有一些教育方面的福利。总的来说,工资待遇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其他住房、教育、交通也有一些福利。
总的来说,年轻人越来越偏爱铁饭碗是一件好事,很多毕业生好高骛远,总是梦想着“一鸣惊人”,不撞南墙不回头,而铁饭碗给了他们一次脚踏实地,努力工作的机会;央企、国企也不是什么“死板”“躺平”的代名词,他们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努力的、坚强的的奋斗着。
从我考公的经验来看,毕业生想要端上铁饭碗,还要有必胜的信心。有的毕业生考个一次两次省考,没有过线就放弃了,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样的做法不可取。因此,对于有考公想法的毕业生来说,不能浪费时间,要早早做准备;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把每一次考试都当做最关键的考试去对待,才能赢得上岸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