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请问这是什么动物(如下图↓)
第1幅图是一只狐狸,我们可以看到狐狸的尖尖的鼻子,还有大大的尾巴,而且他的毛发的橙色,明显就是一只狐狸。
第2幅图是一个穿山甲。穿山甲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可以看到他身上披着一层甲片就像铠甲一样。
第3张照片是一只蚂蚱,蚂蚱全身都是绿的,而且有两个非常有劲的后腿,能够蹦得非常的远。
❷ 黑白相间打一字是什么字
鬣狗简介
斑鬣狗(学名:Crocuta crocuta),别称斑点鬣狗,体长约为95-160厘米,尾长25-36厘米,体重40-86千克。雌性个体明显大于雄性。它们的毛色呈土黄或棕黄色,并带有褐色斑块,鬃毛短或无。上额犬齿不发达,但下颌强大,能将90千克重的猎物拖走100米。斑鬣狗成群活动,每群约80只左右,雌性个体在群体中占优势。它们性凶猛,可以捕食斑马、角马和斑羚等大中型草食动物,可和狮群抗衡。进食和消化能力极强,一次能连皮带骨吞食15千克的猎物。善奔跑,时速可达40-50公里,最高时速为60公里。全年都能繁殖,但雨季为产仔高峰期,妊娠期110天,每胎产2仔,雄性2岁、雌性3岁性成熟。斑鬣狗主要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广大地区,生活在热带、亚热带草原和半荒漠地区,数量众多。
斑叶兰特征斑叶兰简介
斑叶兰(学名:Goodyera schlechtendaliana Rchb.f.),属于地生类兰花品种,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越南、泰国、朝鲜半岛南部、日本、印度尼西亚,生于海拔500-2800米的山坡或沟谷阔叶林下。斑叶兰的株高可达35厘米,茎直立,绿色。叶片具4-6枚,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8厘米,上面具白或黄白色不规则点状斑纹,下面淡绿色,基部近圆或宽楔形;叶柄长0.4-1厘米。花茎直立,长10-28厘米,被长柔毛,具3-5枚鞘状苞片;总状花序具几朵至20余朵疏生近偏向一侧的花;花苞片披针形,长约12毫米,宽4毫米。
病理性咖啡斑的特征
病理性咖啡斑为淡褐色、棕褐色、或者暗褐色,大小不一,圆形、卵圆形、或者是形状不规则,边界清楚,表面光滑。不同疾病中出现的咖啡斑可有不同特点,并伴随其他异常表现。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咖啡斑有超过六片直径大于1.5厘米的咖啡斑。Watson综合征的咖啡斑数目较多,且伴有腋部雀斑,智力低下以及肺动脉狭窄,是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斑叶兰属特征斑叶兰属简介
斑叶兰属(学名:Goodyera R.Br.),地生兰花,全属100多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向南可达东南亚、澳大利亚、墨西哥和非洲。中国产29种,全国均产之,以西南部和南部为多。斑叶兰属西方称为:宝石兰。兰科,品种100余种。形态特征:株,根状茎常伸长,茎状,匍匐,具节,节上生根。茎,直立,具根状茎。叶,叶常绿,稍肉质,具彩色斑纹,常具有天鹅绒和宝石般的光泽。花序顶生,具少数至多数花,总状,罕有因花小、多而密似穗状;花常较小或小,罕稍大,偏向一侧或不偏向一侧,倒置(唇瓣位于下方);萼片离生,近相似,背面常被毛,中尊片直立,凹陷,与较狭窄的花瓣粘合呈兜状;侧萼片直立或张开;花瓣较萼片薄,膜质;唇瓣围绕蕊柱基部,不裂,无爪,基部凹陷呈囊状,前部渐狭,先端多少向外弯曲,囊内常有毛。
川滇斑叶兰特征
川滇斑叶兰(学名:Goodyera yunnanensis Schltr.),斑叶兰属,地生类兰花品种。产于四川、云南,产生长于海拔2600-3900米的林下或灌丛下。株高10-23厘米,根状茎伸长,茎状,匍匐,具节。茎粗壮,直立,直径3-4毫米。基部具6-7枚较密生的叶,有时近呈莲座状。叶片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1.5-3.5厘米,宽0.7-1.5厘米,绿色,无白色斑纹,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具柄;叶柄长8-10毫米,下部扩大成抱茎的鞘。花茎粗壮,直立,长8-19厘米,被较密的腺状长柔毛;总状花序具多数、密集偏向一侧的花,长3.5-10厘米,下部具3-9枚鞘状苞片。
❸ 1000万年前,除了恐龙还有哪些史前动物
曾经称霸地球的史前巨兽,除了恐龙还有它们,谁复活都令人类头疼!
1、巨猿:这是一属已灭绝的猿,生活于约100万至30万年前的中国、印度及越南,与几种人科在时间框及地理位置上相同。化石纪录指步氏巨猿是最巨大的猿,站立时高3米及重600公斤。这是巨大的、类似猩猩生活于地面的猿,很蔽型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猿。他的重量估计超过200千克,这种灵长目长有巨大的臼齿,并有厚厚的珐琅层,高高的齿冠和矮牙尖。有时巨猿被翻译为巨型猿人,但是巨猿不算作人类,所以说巨型猿人不合适(过去确实有书上将其列为猿人)。此属在中国至少自下而上于50万年前。最初(1935年)发现的化石为牙齿,其体积超过现代人牙齿约五倍左右。1955年以来,在中国广西发现很多,到目前为止,计发现下颌骨三个和牙齿近千枚。巨猿是猿类进化系统上一个已绝灭的旁枝。巨猿可能就是金刚的原型,它们在外形上与现代猿较为类似,所不同的是,它们的体型更为硕大。巨猿是历史上出现的肌肉最发达的猿,身高达到近10英尺(约合3.04米),体重超过1000磅(约合453公斤)。它们是现代猩猩的远亲,绝大多数相关绘画作品均橘并首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
2、恐狼:与灰狼在北美洲一同生存了约十万年。恐狼体型比现代的狼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和狼并存在世界上,直到一万年前才灭绝。它的身体构造和现代的狼完全不同,身体更健壮结实,四肢比较细而且短,比较像鬣狗。它的下颚组织很大,使它有能力咬碎骨头。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也和鬣狗类似,更大程度上是食腐者而不是猎手。恐狼约生活于一万年前,与大部份其他的北美洲大型动物一同灭绝。在加利福尼亚的LaBrea沥青坑中,发现的恐狼的骨骸远比其他动物多的多,整整3800具,恐狼和现生狼的亲缘关系圆数本来就很近,从复原图上看不出太大差别的主要区别是恐狼的面颅比较粗短,颚骨更强劲,脑容量要低一些等等。
3、袋狮: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肉食性动物,且是最大的肉食性有袋类。它可能在:森林、林地、灌丛带及河谷等地进行猎食。袋狮的最亲是草食性的袋熊及树熊。它是所有已灭绝的哺乳动物中咬劲最强的,重100公斤的袋狮一咬可以媲美一头重250公斤的狮子。它会猎食像双门齿兽及巨型短面袋鼠等大型动物。它是有袋类中专门的猎食者,它的前肢极度强壮,有可收缩的爪,这都是有袋类中未曾有过的。它有锋利的裂齿及强壮的颚肌,可以从猎物撕开一大片的肉。这些特征综合起来估计它有可能会攀树,并保存猎物的腐肉。袋狮肩高75厘米,长1.5米。它们平均重101-130公斤,个别的可重达124-160公斤。它们的体型差不多像雌狮及小型老虎。
4、洞狮:也做欧洲洞狮,是狮子的祖先,是一种已灭绝的狮子种类。身体较现代的狮壮大,四肢粗壮,平均体长可达2.7米,尾长1.2米,体重350公斤。研究表明,洞狮就是狮子,拟狮也是狮子。在距今30万到10万年期间,洞狮的足迹遍布亚欧大陆北部和中部的草原和荒漠、半荒漠地区。现已灭绝。
5、魔鬼蛙:史前魔鬼蛙又叫魔鬼蟾蜍。生存时代是至今约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中后期,21世纪初欧洲科学家挖掘一副40.6厘米长的该蛙化石,而科学家估算活着时候肛吻要有43—45公分!拉伸开全长超过1米。大概有9~10斤甚至更重。一些科学家指出,这不能说明这具化石是魔鬼蟾蜍中体型最大的,肯定有更大的存在!而现存的最大蛙类只有约3公斤重。该蛙有牙齿,其骨头上的起伏则显示它可能有某种骨质“甲胄(zhou)”。分布于白垩纪中后期的东非大陆和欧亚大陆地。
6、狗鳄:是一种古老的脊柱性爬行动物,在7500万年前的恐龙时代大部分灭绝。考古学家认为,鳄鱼祖先的这种奔跑能力主要是用来逃避捕食者的追击,同时也让它们的某些物种得以存活下来而不至于灭绝。后因造山运动灭绝。
7、恐象:是象形长鼻目中已经绝种的一类,生存于中新世中期至更新世早期。雄性恐象一般肩高接近5m,估计体重超过15.6吨。上颚没有獠牙,下颚有一对很大向下弯的獠牙。白齿的特征是有2-3道简单的横向脊骨(齿脊),这是用来切割杆物的,而与这相对应的咬碎动作则是其它大多数更原始的长鼻目所共有的。恐象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欧洲等地区。艾德丽安·梅约(AdrienneMayor)指在希腊发现的恐象化石解开了古代巨大生物的秘密。磨损的形式说明了下弯的獠牙用来掘根或剥去树皮之用。在长鼻类进化历史的早期,还分化出一类形态很特殊的旁支,这就是恐象(deinotherium)。和其他长鼻类一样,恐象也有一段史料空白期。中新世它一开始出现便已相当特化,而且自此以后直至更新世期间它完全消失,形态上除体躯增高增大外,几乎没有变化。
8、巨猪:古生物中的巨猪并不是泛指“巨大的猪”,它特指一类生活在古近纪的动物。生活在古近纪,大约距今6500万年,长相并不是巨大的猪,而是在较短的时间内体型发展到野牛这么大,故有“巨猪”之称。它们出现于始新世中期,在渐新世时繁荣一时,便在中新世绝灭了。虽然体型庞大,但比起其他蹄类,巨猪的劣势是脑量显然小很多,脑子的体积居然和一只橘子差不多。巨猪是主动猎食的动物,因为有足以压碎骨头的巨大牙齿。捕猎方法基本就是冲上去,然后咬一口。它们像推土机一样扫荡自己能找到的任何食物,为自己硕大的身体寻找足够多的能量。不会放弃任何补充动物蛋白的机会,无论是腐尸还是能捉到的弱小猎物。但研究者认为,它们是以吃植物为主的杂食动物!
9、板齿犀:(Elasmotherium)是一类已灭绝的巨大犀牛,肩高最高3.5米左右,体长最长可超过8米,体重最重超过8吨。平均体重5吨多。前额上有长达2米的角。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有角犀牛,也是最大的犀科动物,和披毛犀同为更新世古犀代表。板齿犀是犀类高度特化的一支。身体巨大,额骨上有单一的角;齿冠很高,齿面珐琅质裙皱很复杂。适应于草原生活。生存于更新世的东欧(西欧有零星证据发现)及东亚,中亚,北亚等地。最大个体可能是乌克兰基辅博物馆的70厘米破碎头骨(头骨总长约101厘米。)头部呈圆钝状,而非披毛犀及今天的白犀牛黑犀牛的扁形头部,独角生于额头(相当于今天双角犀牛的第二只小角处)曾与披毛犀共同生活过,但体型要比披毛犀大1.2倍左右。
10、【龙王鲸】(学名:Basilosaurus,意为帝王蜥蜴),又名械齿鲸(Zeuglodon),已经绝种的古代海洋哺乳动物,现代鲸的近亲,是鲸类中的一种,生存于3900万至3400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龙王鲸刚开始被误认为是巨大的海洋爬虫类的化石,所以被命名为帝王蜥蜴。它最早是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被发现的,随后古生物学家从埃及与巴基斯坦发现的化石中辨认出至少存在两个其他的种。龙王鲸平均身长为18米,最大可达21米,不过那个只是疑似龙王鲸。而且拥有比现代鲸更为修长的身体。古生物学家对于它们已经退化的短小后肢非常感兴趣,因为它可以证明现代鲸鱼原先是由陆生哺乳类动物演化而来。龙王鲸也是密西西比州与阿拉巴马州的州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