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越南有壮族吗
有。岱依族(越南语:Tày;壮语:Bouxdaej),称岱族,在繁体中文社区有时使用越南语“Tày”对应的汉字而译为“齐族”,是越南的54个民族之 一。该族是越南最大的少数民族,人口仅次于越南主体民族越族。 岱依族主要分布在越南北方的高平、谅山、太原、广宁等省的河谷和山脚地带。该族在中国大陆属于壮族。
(1)越南高平有多少民族扩展阅读
民族历史
越南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由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中南半岛处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是亚洲大陆民族往南迁徙的走廊,历史上连绵不断的移民运动造成了该地区民族的复杂性。总的来看,越南民族的主体属于来自华南的南方蒙古利亚人种,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的民族均源于此,南岛语系的民族则与来自南亚的印度尼西亚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越南岱依族、侬族与中国的壮族同源于古代百越,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迁徙到越南北部的; 越南泰族系从中国云南迁来,时间约在10世纪以前;赫蒙族、瑶族、哈尼族、拉祜族、夫拉族、山由族(汉族)、贡族、倮倮族、巴天族等则是在300多年前从中国西南迁来的。
一般来说 ,迁入越南较早的民族多居住在河谷平坝地区,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越族的影响。迁入较晚 的民族则大多居住在高原山区,因为平原已被先来的民族占据了,他们与主体民族的隔阂要 更深一些。
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的民族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分布在越南南部和中部,其中占族在2世纪时曾在越南中部建立过强大的林邑国,后改称占城国,创造了发达的 占城文明。10世纪后,越族势力不断向南扩张,终于在17世纪将占城国之地并入越南版图。
华族则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人们共同体。越南政府将华裔越南居民统称为华族,而在70年代以前,则分为华人和华侨两部分。中华民族向越南迁徙的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自19世纪中叶以来出现了新一轮移民高潮,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南方,他们对越南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拉格莱族Ra-glai (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拉格莱族。主要居住在南部庆和省和宁顺省以南地区。拉格莱语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与占语、埃德语和嘉莱语十分接近。经济生活主要为耕种山坡旱田、狩猎和采集土特产品。信奉天公神,每年收获季节组织隆重仪式祭拜天公。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越南民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越南
⑵ 越南为什么很多人用苗文不用越南文
苗族是一个跨国民族,除了中国,在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泰国,缅甸也有分布。在越南的苗族虽然只有50多万,但是分布恰恰集中在中越边界的附近的高平,老街,高谅等越北山区。所以,他们确实也使用苗文,而不是使用被法国人拉丁化的越南的字喃。
⑶ 越南高平有多少个县和多义少个民族
10个县96个民族
⑷ 侬人越南少数民族
在越南的中南半岛上,存在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群体,他们自称为“布侬”,即“种田人”。此外,侬人还有许多不同的自称,如“窝那侬”、“窝杭侬”等,这些名字反映了他们祖居地的特色。据统计,侬人的数量约为53.5万人,主要聚居在高平、谅山、北太、河宣、黄连山、广宁等地,以及南部的林同和胡志明市等地。
侬人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使用侬语,这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一部分。他们的语言中融入了仿照汉字构成的侬字,主要用于记录当地的山歌,而自1961年起,他们开始采用拉丁字母拼音文字进行交流。侬人的信仰保留了万物有灵的传统,并且非常尊重祖先。
侬人的历史起源与中国壮族中的侬人支系密切相关,据史书记载,他们早在唐朝和宋朝时期就已在中越边境居住,随后逐渐向南迁移并在越南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上,侬人与中国的壮族侬人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侬人与岱人族也有近亲关系,长期的共同生活导致在某些杂居区,侬人和岱人的特征很难区分,主要通过他们的自称来识别。
侬人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和甘薯,手工业方面,他们擅长铁匠、木匠、陶匠的工作,能制作各种工具和器皿,同时也有纺织、染布和刺绣等家庭手工艺。为了防止财产外流,侬人曾实行兄终弟及的转房婚习俗。而他们的音乐文化也十分丰富,设有特定的歌圩,进行对歌活动,有时能持续两三天。
⑸ 越南地理的民族与宗教
越南有54个民族。主体种族越族(中国称为京族)占总人口的87%,大量聚集在冲积三角洲和沿海平原地区。京族作为一个最大的同系社会群体,控制国家的政治经济,主导文化事业,对社会生活施加巨大影响。越南京族与居住在高地的少数种族少有共通之处,并在历史上敌视他们,认为他们是野蛮的种族。
少数民族中汉族(华族)、岱依族、泰族、芒族、高棉族、侬族人口均超过50万。少数民族(除汉族之外)多居住在占越南国土面积三分之二的高地。 岱依族是越南最大的少数民族,人口1477514人(1999年统计),是越南最大的少数民族,人口仅次于越南主体民族越族。岱依族主要分布在越南北方的高平、谅山、北𣴓、太原、广宁等省的河谷和山脚地带。
⑹ 壮族在越南有多少人
1、壮族为越南第三大少数民族,大约有90多万人口。越南的岱依族和侬族与中国的壮族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哗仿脊20世纪60年代以前越南政府称其为壮族,而后中越交火,关系恶化,改为侬族,虽然现在已逐渐分化并有了不同的族称,但他们在语言、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仍保持着共同的特征,总的来说共同性多于差异性,可以视为一个跨境民族。
2、岱依族大亮和侬族约有200万人,主要居住在与中国交界乱渗的高平、谅山、广宁、河江、宣光、老街等省的平坝丘陵地带,主要种植稻谷 和玉米,家庭手工业和饲养业较发达。岱依族迁入越南的时间较早,受越族的影响较深;侬 族迁入越南的时间较晚,有的至今不过八九代人,约二三百年的历史,与中国壮族的 共同性更多一些。
⑺ 越南民族中国相关
在越南,有9个民族与中国边境的民族有密切的关联,包括岱依族、侬族、泰族、苗(赫蒙)族、瑶族、倮倮族、哈尼族、拉祜族和布依族。这些跨境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迁徙和融合的过程。
首先,岱依族和侬族与中国壮族关系密切,尽管已分化,但仍保持相似特征。岱依族和侬族约200万人,主要在越南边境省份如高平、谅山等地居住,以稻谷和玉米种植为主,手工业和饲养业发达。岱依族历史悠久,受越南文化影响较大;侬族迁入较晚,与中国壮族的共同性更显着。
泰族是越南第二大少数民族,约有110万人,主要分布在莱州等地,有黑泰、白泰、红泰等分支,源自中国云南的傣族。白泰人迁入最早,而红泰则是后来的融合产物,泰族以种植水稻为生。
越南苗族,又称赫蒙族,约56万人,来自中国云南、广西,有白苗、黑苗等分支,从事山地耕种,保留了与中国苗族相似的语言和习俗。
瑶族有48万人,分布在边境地区,源自中国两广,内部有红瑶、白裤瑶等分支,以山地农业为主,保留了中国瑶族的传统。
倮倮族有3100人,16世纪由中国云南迁入,语言和习俗与中国彝族相近,已定居从事山地农业。
哈尼族和拉祜族分别有12500人和5300人,来自中国云南省,哈尼族以梯田种植闻名,拉祜族则以山地农业为主,同时进行采集和狩猎。
布依族有1400人,19世纪从中国贵州迁入,越南布依族人数较少,已部分融入其他民族,形成新的民族如越南热依族。
尽管这些民族分布在越南,但与中国的跨境民族在语言、宗教和习俗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共享性大于差异性。
越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1979年,越南政府正式划分并公布了《越南各民族成分名称》确定全国共有54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