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胡志明是谁为什么有个胡志明市
胡志明(1890年5月19日-1969年9月2日)是越南民主共和国的缔造者,越南劳动党第一任主席,越南劳动党(今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1951年─1969年)。
1975年4月30日,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一全国后,为纪念越南共产党的主要创立者胡志明,便将西贡改名为“胡志明市”。
胡志明市改名的经过:
胡志明市(越南语:Thành phố Hồ Chí Minh/城铺胡志明)隶属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在湄公河三角洲东北、同耐河支流西贡河右岸,距海口800公里。面积2094平方公里,截至2014年,人口约1200万。
1955年后为越南共和国(又称南越)“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受西方影响,商业发达,曾有“东方巴黎”之称。十九世纪末发展成东南亚着名港口和米市。
1932年西贡与堤岸合并成“西堤联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与嘉定市联合组成“西贡-嘉定市”,或称“大西贡”。1946年11月越南国会通过命名为西贡市。
胡志明个人经历:
1946年3月举行的越南第一届国会一致推选胡志明为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兼政府总理。
1945年8月当选越南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次年3月当选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兼政府总理;1951年2月印度支那共产党改称越南劳动党,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1945-1954年领导了长达9年的抗法战争。六十年代又领导越南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美战争胡志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
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有着深厚的友谊,他生前曾多次访问中国;着作有《胡志明选集》。
1951年2月举行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越南劳动党,胡志明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贰’ 为什么有个胡明志市有没有什么历史根源
胡志明市是越南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其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旧称“西贡”,在越南的地位相当于我国的上海。越共同一南北方后,把“西贡”改成“胡志明市”,是纪念南北越统一之后的首任总统、越共的缔造者和最高领导人“胡志明”同志,“西贡”在改成“胡志明市”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有许多人不习惯,之后才慢慢改过来。这有点类似当初苏联把“圣彼得堡”改称“斯大林格勒”。但圣彼得堡不是又改回来了吗?所以我怀疑如果将来越南也发生和平演变,越共倒台,胡志明市可能还是叫西贡。
顺便说一下,那里并不是胡志明的家乡,不能想当然。
‘叁’ 越南第一城:西贡市,为什么改名胡志明市
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端,国土狭长像一个哑铃,南北方向跨越1600多公里,东西方向最窄处仅50公里。红河与湄公河两个三角洲构成了哑铃的两端,孕育出两个核心城市——河内与胡志明市。北方,红河三角洲的河内是越南首都;南方,湄公河三角洲的胡志明市则是越南第一大城市,用9.3%的人口(917万)创造了15.6%的GDP(565亿美元),在越南独占鳌头。
越南的扩张
越南的主体民族——京族是百越族后人。从秦汉开始,越南是中国的一部分,但仅限于越南北部,即以河内为核心的红河流域,因而这一带两千年来始终是越南的政治中心。胡志明市所在的湄公河三角洲,当时属于柬埔寨的前身之一真腊王国,居民是柬埔寨的主体民族高棉人。从公元初到10世纪,高棉人称霸东南亚半岛东部上千年,在湄公河口建有一座港口叫“普利安哥”。
越南经过一千年的扩张才有了今天版图。13世纪中期,素可泰王朝在泰国崛起,开始入侵柬埔寨。受到越南与泰国夹击的柬埔寨越来越衰落,被迫在14世纪中期臣服于泰国,对湄公河流域的控制大为减弱。16至17世纪,越南内战打了两百多年,大批京族难民逃入湄公河三角洲,柬埔寨无力阻止,只好把他们就地安置,使人口比例发生了变化。
1698年,越南内战的一方后黎王朝出兵占领湄公河三角洲,使今天越南的版图基本成型。而柬埔寨的宗主国泰国正陷入与缅甸之间的长期战争,再加上湄公河三角洲已有大量京族人定居,使越南有机会把对此地的统治稳固下来。可以说,华人对越南开拓湄公河流域贡献良多。
法国殖民时期
1831年,越南末代王朝阮朝将全国划分为30个省,西贡是其中嘉定省的省会。越南的阮朝内部的封建势力较强,湄公河三角洲的实际统治权力掌握在地方封建领主手中,越南朝廷的控制能力相对较为薄弱。而越南南部港口众多,海上贸易又不够发达,因此西贡在这一时期的地位并不突出。
19世纪初期,越南的阮氏王朝出兵攻占柬埔寨,与泰国不断争夺老挝,疆域达到鼎盛。从10世纪建国以来,河内始终是越南的核心。西贡只是越南版图上一座毫不起眼的年轻城市,法国殖民者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破了东亚以清朝为核心的宗藩体制,西方列强开始大举向中国周边地区进军。1858年,法国殖民者首先在岘港登陆,越南的阮朝完全无力抵御法军,很快丢掉了南方各省。在西方殖民者的武力逼迫下,越南分别在1862年和1874年签订两次《西贡条约》,1883年又签订《顺化条约》,使越南一步步沦为法国殖民地,阮朝皇帝变成了地道的傀儡。
越南独立
1941年,胡志明出任由越共改组而来的“越盟”主席,始终领导着越南民族解放运动,是当之无愧的“越南国父”。经过数十年与法国殖民者、日本法西斯的残酷斗争,越南人民的民族意识已经被唤醒,渴望迎来国家独立和解放。1945年8月,日本法西斯投降前夕,在越盟的领导下,越南爆发“八月革命”。日本一宣布投降,起义者从南到北席卷全国,推翻了阮朝皇帝傀儡政权。9月2日,胡志明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意味着长达80年的殖民统治和上千年的封建专制已经结束,越南不再是殖民地,而是一个独立国家。
然而,法国人没有忘记昔日在越南的荣光,尽管本土被纳粹占领,也签了正式的投降书,但法国人认为自己是战胜国,打算恢复二战前的殖民帝国,不允许越南、阿尔及利亚这些殖民地走向独立。法国人的失败,让美国人看到了机会。由于朝鲜战争已经停战,美国人决定插手越南事务,防止胡志明领导的越共统一越南。1955年,吴庭艳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废黜阮朝皇帝,自任总统,将“越南国”改为“越南共和国”,也被称为“南越”。
艰难革命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胡志明闻讯后步行穿越原始密林,前往中国求援。有了中国的援助,胡志明及越盟在短短四年内便取得一系列战役胜利,尤其1954年的奠边府大捷,歼灭一万多法军精锐部队,迫使法国人回到了谈判桌前。1954年7月,法国与由越盟恢复而来的越共签订《日内瓦协议》,以北纬17度为分界线,北方属于越南民主共和国,通常被称为“北越”;南方属于阮朝皇帝的“越南国”,法国为其提供保护,并享有特殊地位。
越南统一
1969年9月2日,即越南民主共和国独立日的24周年庆那天,胡志明病逝于河内。对于越共来说,“胡志明市”这个名称变得更有纪念意义。二战以后,又经过近30年持之以恒的斗争,胡志明一手创立的越共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1973年1月,北越与美国签订《巴黎协定》,美国停止了这场看不到希望和尽头的战争。
美国人撤走了,战争却没有结束。南越自恃有全副美制武器的百万大军,想与北越分庭抗礼。没想到,从1974年底北越军队开始进攻,到坦克开进南越首都西贡,这一切仅仅用了五个月。4月30日,南越总统杨文明宣布投降,越南统一的速度快得出乎所有人意料。就在这一天,北越的报纸统一称“西贡”为“胡志明”。不过,接收城市的北越军政部门仍然在使用“西贡”,越共总部也没有下达正式改名的命令。
西贡解放的12天后,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将这座城市标注为“胡志明市”,代表着美国人对越南统一的看法,不再纠结于过去,承认美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1976年7月,越南国会正式决定将“西贡市”改名为“胡志明市”。最早提议改名的就是西贡革命者,为了让这座城市告别作为越南近百年屈辱史的象征。所以,这个光荣的名字落到了西贡头上,而不是首都河内。比起北方的首都河内,这里的政治气氛淡薄,民众的商业化意识和开放程度较高,能够很快接受新思想和新制度。1987年越南开始学习中国搞“革新开放”,胡志明市得到了重新崛起的机会,30多年后又一次遥遥领先,成为越南的经济中心。现在的越南人对“西贡”改名没有太多的看法,官方层面当然叫“胡志明市”,当地人经常两者混用,官方也没有禁止使用“西贡”这个词本身。胡志明市最繁华的老城区被私下称为西贡区,西贡牌啤酒占据着当地相当大的市场份额,高档酒店也喜欢冠以“西贡”之名,比如西贡飞天大酒店、西贡河滨万丽酒店等。
‘肆’ 胡志明市的由来是什么
1976年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战胜的北越为纪念其政权建立者胡志明,将此地更名为胡志明市。
胡志明市原名西贡、西贡—嘉定市,1976年正式改称现名。胡志明市位于湄公河三角洲东北侧、西贡河右岸,东南距海口80公里,涨潮时两万吨级轮船可直驶市内。
简介
胡志明市是越南的一个中央直辖市,行政地位等同于省级行政区。自2003年12月胡志明市管辖24个行政区划。
包含5个县区(芽郫、福门、芹椰、古芝及平政五县区,面积达1601平方公里),属于偏远农村地区。其余19个区域为郡区(这包括1~12郡区,以及新平、平新、富润、守德、旧邑、平盛和新富七个郡区,面积达494平方公里)。自2006年12月,全市有259个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