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米饭的历史出现在哪个时代
早在北宋时期,中国即从今泰国、越南等地进口稻米了,也就是说,中国人在宋代已开始吃进口大米了。
秦汉人喜欢吃“干饭”
秦汉时期,人们吃得最多的是一种“干饭”。这种干饭与现代一些地方将区别于粥的米饭说成的干饭完全不一样,是真正的干饭——晒干没水分的饭。
秦汉时的干饭又称为“糒”。《说文解字》称:“糒,干也。”《释名·释饮食》说得更具体,“干饭,饭而曝干之也”。干饭的制作方法是:将做熟的米饭晒成干饭。当然,这种干饭并不一定要用大米来做,小麦也可以。
干饭做好后一般放在陶罐一类盛器中,随食随取。吃时把干饭投进汤水中,这叫“飧”;如果是米与大豆一起制作出来的干饭,称为“糗”。因为糗与糒两种食物形态差不多,往往并称为“糗糒”。
干饭易于长期保存,携带和食用都很方便,是中国早期的一种“方便饭”。所以,干饭在汉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出行,人们往往将干饭随身携带,部队行军打仗,士兵也都带着干饭。
魏晋人推崇“菜饭”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把米饭吃出花样来。现代人所吃的各式米饭,在这一时期基本都出现了,如现代人喜欢吃的菜饭,就是魏晋人最早制作出来的。
菜饭,在当时叫“蔬饭”,或“蔬菜饭”,做法很简单,就是将蔬菜剁碎混合在米里,然后烹饪成饭。与现代人吃菜饭是为了调剂口味不同,在魏晋时,吃菜饭是为弥补主粮的不足,以菜充饭,填饱肚皮。
当时的稻米饭称为“白米饭”,因稻米产量不足,普通人家不能常吃。到南朝中后期,随着水稻种植推广,稻米增加,普通老百姓也能吃上白米饭了。
隋唐以后,古代米饭吃法与现代几无不同,特别在宋代,米饭的吃法最为丰富,宋人喜欢用米与其他食材一起做饭,根据配料的不同,有青精饭、蟠桃饭、金饭、玉井饭、盘游饭、二红饭、蓬饭等等。
正是宋人对“米饭”的深度开发,稻米的消费量激增,国产稻米已不能满足国民消费,于是“进口米饭”开始端上了中国人的餐桌。
宋代最早引进国外稻种
早在北宋赵恒(真宗)当皇帝时,即有从国外进口稻谷的记载。宋代僧人文莹撰《湘山野录》:“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西天绿豆子多而粒大,遣使以珍货求其种。占城得种二十石,至今在处播之。”
这批稻谷并不是用来直接消费的,而是做稻种,中国吃“进口大米”是不是在这个时候,尚不能肯定。《湘山野录》中称,在取得占城稻种后,宋真宗亲自在皇宫后苑中种植,秋收后还特地请身边的侍臣品尝新稻米做出的饭。
这事发生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这一年被国内农学界视为中国推广国外进口耐旱水稻的元年。吃进口水稻做出的米饭,从此成为中国人的生活常态。
康熙鼓励进口“泰国大米”
当时的泰国叫“暹罗”。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时已69岁的清圣祖玄烨,听暹罗来使说他们国家的大米又多又便宜,决定进口“泰国大米”,并亲自过问进口事宜。
据《清史稿·属国列传三·暹罗》,康熙对礼部官员说:“暹罗米甚丰足,若运米赴福建、广东、宁波三处各十万石贸易,有裨地方,免其税。”礼部官员遂和暹罗使臣议定,“年运三十万石”。这是中国官方大批量进口泰国大米的最早贸易记载。
雍正二年(1724年),暹罗商人将首批大米运到了广东,同时向中国贡献了稻种和果树苗。时康熙已去世,新皇帝雍正下令广东官员按当时中国的市场价从速销售这批泰国大米,而且一律免税。
广东的老百姓就是在这个时候首先吃上了泰国大米。此后,进口大米便与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到了一起。
‘贰’ 卷筒粉的做法
作为北方人来说,对卷筒粉这三个字很陌生,其实卷筒粉是南方广西一带的有名小吃,一般会被那边的人当早餐食用,就跟北方的煎饼果子是一个道理,但是卷筒粉可难做多了,它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时间,那么我们就一起跟着来了解一下卷筒亏让粉的做法、来源和它需要有什么特别注意的地方等。
卷筒粉是从古代就传下来的一道美食,对它的起源现在还是有很多争议的。卷筒粉是一种加馅小吃,基本就是用大米浆制成粉皮,然后加入制好的肉馅,再蘸酱食用,是从越南传到中国广西的,所以也经常被称为越南卷筒粉,后传入到中国广西,被当做早餐或下午茶食用,在越南一般会用卷筒粉蘸鱼露食用,在广西则是蘸酱油、醋、黄皮酱、辣椒酱等佐料调制而成的酱。
用料:大米、猪肉、豆角、凉薯、盐、酱油、鸡精
做法:
1、先把泡好的大米磨成米浆放着备用(磨米浆比较复杂,会在后边给大家详细解说);
2、将备好的猪肉和豆角切碎,放入锅中翻炒,加入盐、酱油和鸡精调味,炒熟后出锅备用;
3、将打好的米浆取一小碗蒸熟,然后倒入生米浆中搅拌均匀,这样出来的粉皮才有韧性;
4、舀一勺准备好的米浆放进托盘,让米浆均匀的铺在托盘中,再放进锅里蒸到米浆产生气泡就可以端出来了;
5、将炒好的肉馅放进蒸好的粉皮中,卷起来,然后蘸料食用。
6、蘸卷筒粉的酱一般都是由酱油、醋、黄皮酱、辣椒酱或者番茄酱调制而成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
卷筒粉好不好吃关键就在于卷筒粉的米浆,所以卷筒粉在做米浆时一定要注意选材、时长和打磨的注意事项:
1、将选好的优质米——籼米,洗干净后泡八个小时。注意泡米的时候不能泡太久,泡久米太烂难打磨,粉质软;泡的时间不够,米太硬,粉质硬,容易打成小粒,口感不好。最好是头晚泡好,第二天早晨打磨。
2、准备开始打浆或者磨浆时再按一斤米加三两熟干饭的比例进行,要把饭捏散和泡好的米搅匀,这样就可以开始磨浆或者打浆了。
3、打浆时要边打边加水,不能加太多也不能加太少。如果不能确定就看看浆水,如果浆水流下来刚好不断线就可以。
4、磨好后检验一下,用两个指头粘一下浆,如果两个指头摩擦时没有感觉到粘滑,或者有颗粒感就需要重新打磨。
5、米浆磨得越细越好,米不要放得太多,要慢工出细活。这样蒸出来的卷筒粉粉又软又韧,从边延提起都不会断。
卷筒粉是广西有名的小吃,肠粉是广东有名的小吃,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做法和馅料上不同。卷筒粉是将里面包的馅料炒熟以后放着备用,而且它的粉皮是热锅蒸熟取出后将调的馅料包在里边;肠粉则是将粉浆倒在铺好纱布的蒸锅上,然后将生馅放在粉浆中间,大火蒸三分钟,取出用工具刮下来,撒上酱料就行。所以他们虽然都是差不多一块的小吃,但是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用的是粘米粉。也就是用优质的籼米或者大米磨制出来的,籼米粉是多种食品的原料,是各种大米中糯性最低的品种,有着糯米粉不可代替的作用。选购粘米粉时要注意:真正纯正的粘米粉并非是雪白色的,而是微微带点灰白,不可用杂交或者不纯正的大米打磨,会失了口感。
广西一般会给卷筒粉里放瘦猪肉、胡萝卜、豆角等,然后再加入盐和鸡精翻炒,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爱好加入一定的蔬菜,卷筒粉里使用的调料一般比较少,所以比较安全放心,口感也会更加接近原料的本身。
卷筒粉的韧性关键在于卷筒拿宽粉的粉浆,只有粉浆打的黏度刚刚好,那么做出来的卷筒粉口感和韧性也就刚刚好。所以打米浆的时候一定要选用优质的米浆,要泡够一定的时长,在加水的时候也要注意比例,不能多也不能少,不然制作出来的粉皮就没有韧性。但是在选用销敏局打米浆的大米时也必须要注意,选择优质的大米,不可以用质量不好的,否则做出来的粉皮口感也会变得粗糙。
孕妇是可以吃卷筒粉的,但是还是要适量少吃,因为卷筒粉的制作过程还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大家一般在家里不会制作,都是在路边买的,所以卫生条件什么的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最好还是少量食用。孕妇在怀孕期间要注意的东西比较多,特别是在吃食方面,要注意健康饮食,合理搭配,不可以过度食用任何一种食物。
在中国,每一个省,每一个市都有一道属于自己的特色美食,而卷筒粉就是属于广西那边的小吃,所以北方很少见到,但是制作卷筒粉的过程比较麻烦,所以大家可以在旅游的时候可以去尝一下,而且卷筒粉的口感比较有韧性,食用起来里面的肉馅也是很鲜香的,吃货朋友们是不是很馋啊。
‘叁’ 各种米适用什么人群属哪些是 寒性 哪些是温性
稻属(Oryza)是禾本科,单子叶植物。最常食用的种类是水稻(O. sativa)。
根据生长习性,稻又可分为水稻和旱稻。通常水稻被分为两种即籼稻(Indica rice)和粳稻(Japonica rice)。一般籼稻起源于亚热带,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粳稻种植于温带和寒带地区。水稻根据米粒长度又分为长粒型,中粒型和短粒型。稻是一种可食用的谷物,中国南方俗称其为“稻谷”或“谷子”,脱壳为大米。煮熟后称米饭(中国北方讲法)或白饭(中国南方讲法)。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它。主要在亚洲、欧洲南部和热带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区。总产量占世界粮食作物产量第三位,低于玉米和小麦,但能维持较多人口的生活,所以联合国定2004年为“国际稻米年”。
稻米生长地区
稻有许多品种,主要分布在夏季气候有足够温度和水分的地域,稻生长的最北限是中国的黑龙江省,最北可到达呼玛。但主要的生长区域是中国南方、台湾、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美国东南部、中美洲和非洲部分地区,中国北方沿河地区也种植稻。
[编辑]稻米生长周期
稻米只能收成一次的地区:
中国大陆北方
朝鲜半岛
日本
稻米能收成两次的地区:
长江流域
稻米能收成三次的地区:
华南地区
台湾
东南亚
[编辑]耕种方式
[编辑]稻米的烹调
古代煮饭要用灶生火来煮,缺点是受热不均,在锅子底层及周围的米很容易烧焦,因而那些烧焦的部分称为锅巴或饭焦。现代人煮饭最常使用的工具是电锅煮饭,煮饭之前米要先淘洗过,但现在也有免淘洗米,有些电锅也可以直接将未淘洗过的米置入煮饭。
如果煮的时候多放点水,煮熟后称稀饭,也叫粥;但水放得太多,煮熟后称撩命汤。如果煮的时候水放的比较少,煮熟后称干饭;只加一点水的煮后叫夹生饭,不加水的叫爆米花。煮成的饭有的生、有的熟、有的焦的叫三层楼。饭煮好后加水的叫泡饭。也可以把煮好的饭和蛋、蔬菜、肉、海鲜等一块翻炒,这种做法叫炒饭。着名的有扬州炒饭。扬州炒饭现在已有国家规范。干饭煮好以后,淋上以太白粉勾芡的酱汁的,叫做烩饭。常见的有牛肉烩饭、猪肉烩饭或鸡肉烩饭;淋上咖哩酱汁的就叫做咖哩烩饭。
[编辑]稻米的耕种历史
稻米可能的原产地包括从印度东部,经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直至中国东南部的地带。
有关稻米的考古出土有在泰国出土的至少4000年前的有米粒和稻壳的陶片;长江下游河姆渡出土的约7000年前的稻种残留物;广东英德出土的约一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的水稻硅质体;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约一万年前的水稻稻壳等。
稻米的种植技术,包括稻田和插秧,是在中国发明的。传说中是神农氏教导人们如何种稻。
[编辑]稻米的种类
稻米分类的方法有很多,一般从米质特性可概分成糯稻、籼稻及粳稻三类。稻米的淀粉分为直链及枝链两种。枝链淀粉越多,煮熟后会黏性越高。糯米中枝链淀粉含量接近100%,故此黏性最高。籼米有20%左右为直链淀粉,粳米则在15%以下。
[编辑]糯米
又分粳糯及籼糯,粳糯外观圆短,籼糯外观细长,颜色均为白色不透明。煮熟后米饭较软、黏。通常粳糯用于酿酒、米糕。籼糯用于八宝粥、粽子。
[编辑]籼米
外观细长、透明度高。煮熟后米饭较干、松。通常用于萝卜糕、米粉、炒饭。
[编辑]粳米
外观圆短、透明(部分品种米粒有局部白粉质)。煮食特性介于糯米与籼米之间。用途为一般食米。
[编辑]专有名词与种类的混淆
台湾在日据时代以前,稻米只有籼稻品种。日本人占领台湾以后,称台湾产的籼米为“在来米”,即“本地米”的意思;为了供应日本国内食米的需求,每年都从台湾进口大量稻米。但是日本人习惯吃较黏软的粳米,对在来米不太适应,于是便引进日本品种(当时日本栽培品种均为粳米)在台湾栽培,直到1926年才在台湾栽植成功。为了与日本当地生产的稻米有所区别,特别将在台湾生产的日本种米(粳米)取名为“蓬莱米”,即“来自蓬莱仙岛的米”的意思。
当时的“在来米”全都是“籼米”,“蓬莱米”都是“粳米”。然而,今天台湾所吃的粳米,绝大多数都是由自行育种的“本地米”,就意义上而言均属“在来米”。所以所谓的“在来米”已经不再是“籼米”的代名词,而“蓬莱米”也不能完全代表“粳米”了。其实“在来米”、“蓬莱米”只能算是日据时代的专有名词,为了避免混淆,还是应该恢复“籼、粳”的称呼较妥当。
[编辑]稻榖的构造
由外而内分别有稻壳(颖)、糠层(果皮、种皮、糊粉层的总称)、胚及胚乳等部分。以种植及加工过程可以分类如下:
糙米:稻榖去除稻壳后之稻米
胚芽米:糙米加工后去除糠层保留胚及胚乳
白米:糙米加工后去除糠层,去除胚及胚乳
预熟米(改造米):将食米经浸润、蒸煮、干燥等处理
营养强化米:食米添加一种或多种营养素
速食米:食米经加工处理,可以开水浸泡或经短时间煮沸,即可食用
有机米:水稻栽种过程中,不施用化学合成农药及化学肥料,采有机式(以天然萃取物或浸泡汁液防治病虫害、施用有机肥料等)管理,种植生产的稻米,经加工所得的食米
[编辑]人工水稻品种
杂交水稻
超级杂交水稻
[编辑]国际稻米年
[编辑]米酒饮料
用米做的饮料包括: 日本米酒(酒), horchata(软饮料), 和牛奶糊(软饮料).中国广西省出产的“三花酒”、浙江省出产的“加饭酒”、“黄酒”、“女儿红”都是用稻米酿制的。米酒也是台湾家庭料理不可或缺的要角,台湾加入WTO时甚至还曾引起米酒抢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