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越南人有什么风俗习惯
越南人见面时习惯打招呼问好,或点头致意,或行握手礼,或按法式礼节相互拥抱,年龄相近者多以兄弟姐妹相称。
越南人服饰穿着比较简单,正式场合男士普遍着西装,女士穿民族式“长衫”(类似旗袍)和长裤。
越南人饮食习惯于我国广东、广西和云南一些民族相似,以米饭为主食,喜清淡、冷酸辣食物,用筷子。
越南受汉文化影响颇深,多信奉佛教,天主教也有较大影响。越南人普遍供奉祖先,信城隍、财神,传统节日多与中国近似或相同,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春节。
越南人忌讳让人摸头顶,席地而坐时,不能把脚对着别人。
(1)越南人说生日怎么说扩展阅读
入境越南的注意事项:
根据海关规定,入出境时随身携带货币越盾不超过1500万,美元或等值外币不超过5000美元,超出部分须申报并提供合法来源证明。国内团组、中资公司、公民个人来越时,如超出限额须填写入出境申报单,妥善保管,以便出境时备查。
越海关禁止入境者携带易燃、易爆、易腐蚀、剧毒、放射性、有异味物品、各类食品、各种黄色书刊、影碟、未经检疫的动植物及武器等入境。出境时只能带1瓶酒,2条香烟,入、出境时,请勿为陌生人携带物品。
㈡ 越南有哪些风俗习惯
1、饮食习惯
越南北方的京族有严格的饮食礼仪,从平时餐桌上家庭成员的座位,到宴席上菜式的摆设都很讲礼仪。烹饪方法非常讲究,原料和调料搭配备受重视,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南方人性情豪放直爽,餐桌上比较随意。
2、节日
由于受中国文化影响,越南的传统节日与中国相似。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盘古节和送灶王节等。春节是越南民间最盛大的节日。夏历正月初一日为春节。按照越南的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王节”开始,就算进入春节了,届时,各家女主人都要赶制新衣。
3、服饰
越南的国服是奥黛,又称为越南“长衫”,分为男版和女版,女性身着奥黛更为普遍。奥黛通常使用丝绸等软性布料,上衣是一件长衫,两侧开叉至腰部,下半身配上一条喇叭筒的长裤。当地人一般在婚嫁、重大节日、外交和会客等正式场合穿着奥黛。
4、婚俗
古代越族人从择偶到成亲要经过六个主要仪式,即:纳采、问名、纳吉、请期、纳币和迎亲。如今这些仪式已被简化,仅剩下提亲、订亲和迎亲。
5、礼节
越南人很讲究礼节。见了面要打招呼问好,或点头致意。对长辈称大爹、大妈或伯伯、叔叔,对平辈称兄、姐,对儿童称小弟、小妹。在国家机关、工作单位和越军部队里,一般称同志,但在最熟悉的人之间,也有称兄道弟,而不称同志。见面时,通行握手礼,苗、瑶族行抱拳作揖礼,高棉族多行合十礼。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越南人
㈢ 谁能给我介绍一下越南的文化和习俗
越南的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盘古节等。由于受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影响,越南的民间传统节日、日期和内容,与中国基本相同。春节在农历正月,是越南最隆重的节日。清明节祭祖扫墓。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明月,吃月饼。
越南的春节在越历(与中国农历相同)正月初一开始,这是越南民间最重要的节日。按照越南的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王节”开始,家家准备年货。春节期间人们换上节日盛装,男穿西服,女着长袍。过春节,吃团圆饭,燃放烟花炮仗,祭祀祖宗,串亲访友,互相拜年。家家产户吃一种方形的肉粽子和圆形的米糕,这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除夕夜有守岁习俗,零点一到,房外鞭炮齐鸣,照亮了整个天空,房里开始供拜神灵、祖先。除夕拜供结束后,大家都高兴地到庙宇亭寺献上香,为新年祈求幸福。家家贴春联、挂年画,以增加节日气氛,春联用汉字或越文书写,年画一般为“胖娃娃”、“老鼠迎亲”等。各家各户都要摆设三样节日装饰品:一束鲜花、一盆金桔和一个盛有五种水果的盘子,这三样东西预示着新年吉利,欣欣向荣。在春节期间,有种种禁忌:不能干农活,不能吵架、讲粗话,不能弄坏东西等。
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人们互相拜年,也是春节的主要活动。大年初一清晨,第一个进人家门的外人,一般要事先选择和安排,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全家来年吉凶祸福的兆头。
春节期间,各大城市都有盛大的花市,北方人喜欢含苞待放的桃花,南方人祟尚腊梅。青年男女三五成群到花市参加各种游戏:斗鸡、套圈、射击、插花比赛、摔跤比赛等。京族人过春节都有正月初一赶庙会的习惯,庙会上,五里八乡的长龙队、狮子队聚集在一起,金龙狂舞、雄狮相戏,场面十分热烈。人们还争相参加猜谜、对歌等游戏。为妇女组织的煮饭游戏十分有趣,还有水上煮饭比赛更为风趣,先比赛吃甘蔗,不仅要吃得快,还要用吃后的甘蔗渣作燃料烧饭,要求一边做饭,一边要照料一个孩子,同时还要守着一只青蛙,不让它跳到水里,最后看谁先把饭煮熟,优胜者被认为这一年会最吉利。城乡有各种形式的民间娱乐活动,如演出民间传统戏剧、荡秋千、赛船、水上木偶戏等。
越南春节有立竿驱鬼的习俗,春节时,要立迎春竿驱鬼,迎春竿又称逐鬼竿,竿长5~6米,春节期间立在户外。竿梢悬挂竹圈,圈上挂一些小玩具和小铃铛,竿梢悬挂物象征袈裟,使鬼不敢放肆。此俗一直保留至今。
越南的端午节是越历五月初五,又称正阳节。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还有端午驱虫习俗。节日清晨,父母为子女准备糯米酒酿、黄姜糯米饭及桃、李、柠檬等几种酸味食品和水果。南方一些地区让子女食西瓜、芒果、煮鸡蛋和饮椰汁,大人饮雄黄酒,并将雄黄涂在小孩头、额、胸、脐各处以逐虫。许多地区的孩子用指甲草涂染手指和脚趾,佩戴由巫师用五色线绳编制的符以辟邪。生育少或有体弱多病幼儿的家庭,节前清晨给幼儿穿上这样的衣服,以辟鬼邪。端午采药是一项必不町少的活动,人们认为“端午草药”最为灵验,许多集市上有此药专卖摊
哈节是越南京人独特的传统节日,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哈”在京语中是“唱歌”的意思,“哈节”直译就是唱歌的节曰。节日的活动内容以唱歌为主。过节日期各地不尽相同,有的在每年越历六月初十过节,有的在八月初十过节。京人聚居的村寨都建有哈亭,祀奉神像和各姓氏的祖先牌位。平时,哈亭还可供人们乘凉、唱歌及青年男女进行社交活动。访问京族村寨,如未受到邀请,不要走进哈亭,女性游客尤应注意,对哈亭供奉娱乐休阔的神像、牌位,不要触摸、指点。
每逢哈节,男人们聚集于哈亭,祭祖、宴饮、观戏、角力,彻夜狂欢。哈亭正堂的东、西两侧,筑有多级台阶,过哈节时,村中的成年男人按照各人所属的等级分别就座,共有高级、中级、低级、白丁、大力5个等级。这5个等级的划分,是根据修建“哈亭”时各家所捐献的钱财数额来决定的,捐献钱财最多者列为高级,坐在高级的座位上,分得较多的祭品,其余依次而下,白丁、大力两个等级除就座于最低的台阶外,还负责抬香案、挑水及侍候别人等体力劳动。到会的所有男人,包括外村来的客人均可参加集体宴会,妇女则不能参加。男人们一边吃喝,一边听歌看舞蹈,常常是通宵达旦。在哈节期间,除清歌手到哈亭里唱歌外,还经常请戏班到哈亭唱戏,或者在哈亭外面举行斗牛、角力比赛等活动。
中秋节在越历八月十五,主要是吃月饼。由于中秋节以儿童为主,所以,中秋节又称儿童节。中秋之夜还有点彩灯习俗。相传过去有一条鲤鱼修炼多年成精,夜晚出来害人,致使家家闭户,不敢外出,后来黑脸包公教人们制作鲤鱼形纸灯—,并在鲤鱼腹部插一根棍,夜晚人们挑灯出门,妖精见后卜分惧怕,不敢再来作恶。从此,中秋之夜孩子们拿着各种形状的纸灯,在月光下玩耍。中秋节农村还组织竞舟、祭龙等活动。
盘古节是越南京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越历腊月下旬。家家户户都杀鸡宰猪,以做供品,祭祀开天辟地始祖盘古,祈求始祖神的保佑。仪式隆重,人们怀着虔诚的心情进行祈祷,气氛庄严肃穆。
送灶王节在越历腊月二十三日,起灶王神位,烧化纸钱,供奉麦芽糖福。家家户户都要供,希望得到神的赐福。
越南的华人还保持着祭神的习俗,如祭财神、土地神、护财神等,华人视天后母为保护神,天后母的诞辰纪念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民众的节日。在寺庙的院子里组织从剧表演,人们向天后母献供各种物品、香火,给佛像沐浴,祈求福禄与平安。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及八月十五,都是华人的重大节日。除了祭祀外,还组织各舞龙队、武术队、体操队在各个寺庙表演,吸引很多观众。华人还祭祀其他的神灵,如正月十三祭关公之灵等。这些体现了越南华人的共同信仰与祭祀。
越南人也和其他东方人一样,注重孝道。在每一个家庭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意识。对死去的先人,越南人崇拜甚笃,因而对祖先的崇拜信仰十分重视,世代承袭,形成规模。人们认为,亲人虽然死去,但他的灵魂仍然存在,对后人还起着保护和督促作用,主宰人们的一切活动,人间许多灾害祸福,都要依靠先灵庇佑与解脱。
越南人每家每户都没有神龛、神台、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坛,是敬奉祖先神的圣地,任何人不可触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秽。在城里,由于住处狭窄,祭坛的设法小型多样。如在墙上钉块板或使用柜顶作为供奉祖先的祭坛。祭坛中央摆上一个香炉,两旁是两根香烛。香炉前摆上用细腰红漆木盘或塑料。玻璃盘盛放的水果,此外还摆上一对花瓶和若干祭把用的杯碟。在一些家庭的祭坛两边还贴有对联,如“祖宗功德千年盛,子孝孙贤万代昌”、“福生礼仪家堂盛,禄发荣华福贵春”等。
越南人视祭把供奉祖先为重大之事,用以感激祖先的养育之思。许多家庭尽管宗教信仰不同,但供奉祖先是不可忽略的。春节来临前,必须重新布置祭坛,插上香烛,摆上供品。春节三天期间,祭坛总是香火擦绕,合家吃团圆饭前,家长和族人都要祷拜。
越南人对祖先的崇拜还表现在忌名上。平时,子孙忌提到祖辈、父辈的名字,如果现实生活中一些名词与祖辈、父辈的名字相重,要回避或用同义词代替。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不让其知道先祖的名字,以防孩子乱喊,对先祖不敬。如果被别人指着先祖的名字奚落或辱骂,被奚落或被辱骂者会认为是受了奇耻大辱,会激起深仇大很。近年来,忌名在城市已少见,但在农村,这一习俗仍保持。
除了崇拜祖先,古代越南人普遍迷信城隍、占卜、星相、风水、精灵等。一切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如河流、湖泊、高山、大树、野兽、刮风下雨等,在他们的心目中,都有精灵寄寓其中,应当供奉祭扫,以求祛灾降福。如在河内栋多郡的金莲村,至今还保存着一块立于 1510年的高山大王神碑铭。在农村,通常供奉的有土地神、榕树神、蛇神、老虎神以及村里的中心石。中心板等。人们在老虎经常出没的地方祭把它,而且言谈举止中不能冒犯它,低声称它为“山大王”。如遇上老虎,不但不能打死它,还要供奉上各种祭品。古代越南人普遍崇拜四季常青、枝繁叶茂的古树,他们认为这些长期经受狂风暴雨、雷电袭击的大树能存活下来,树下必定有神灵,因此经常有人在树阴下,尤其在榕树下摆设香案或在树旁空地建盖庙宇,风水先生和占卜者也常聚集于此。
基本礼仪
越南人的禁忌也很多。随着赴越南旅游的渐兴,这个长久以来半封闭的国家正在逐步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这里介绍一些越南人最常见的禁忌,是在公众交往和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许多人对传统的禁忌已并不在意。此外,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对禁忌也持不同态度。但是,作为旅游者,“入乡随俗”可是旅途中的一大乐趣呢。
(一)言语禁忌
1.年初、月初说话,不说可能带来坏运气的词,如猴、死等;
2.年初、月初忌发脾气,怕全年、全月都愁眉苦脸;
3.年初、月初忌说粗话,怕给全年、全月带来恶运;
4.钓鱼忌讳说猫,怕因此钓不到鱼;
5.写文章时忌讳听到悲惨的声音;
6.忌讳称赞小孩胖;
7.孩子忌讳说祖父母、父母的名字。
(二)饮食禁忌
1.小孩上学忌吃饭锅巴,怕变得愚笨;
2.小孩上学忌吃鸡爪,怕写字时手抖;
3.经商的人忌讳吃烧焦了的饭,怕不吉利;
4.打牌的人忌讳吃烧焦了的饭,怕输;
5.出门的人忌讳吃烧焦了的饭,怕遇到口舌是非;
6.学生考试忌讳吃虾,因为虾的形状同“劣”字第一个字母大写“L”很相像;
7.喝酒忌讳把酒杯扣过来,或把酒瓶倒过来;
8.打牌忌讳吃鸭头,怕输;
9.打牌忌讳吃甘蔗,怕早散;
10.在庙里忌讳吃狗肉。
(三)婚丧禁忌
1.牛月不嫁娶,怕夫妇俩像牛郎织女一样分离;
2.婆婆怀孕时不娶儿媳妇;
3.忌讳一年之中连嫁两个女儿;
4.忌讳父母送女儿到婆家;
5.家有丧事,忌讳红颜色;
6.守孝的人不吃槟榔,不参加喜庆活动,不穿丝绸衣服;
7.忌讳穿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忌讳睡死者生前睡过的床;
8.忌讳外村抬死人经过本村的地界,特别忌讳外村抬死人经过本村祠堂前。
(四)建房禁忌
l.年底、月底不建房,怕不吉利;
2.建房间数不能是双数,只能是3间、5间。7间等单数;
3.房屋大门不能正对着别人家的大门,怕斗口吵架;
4.房屋的正间不能正对池塘的角、祠堂的飞檐和别人家的屋顶;
5.建房埋柱子,忌讳木柱倒置;
6.忌讳别人在自家门前盖房;
7.年初村里举行动土仪式之前,不能挖土,不能动碓臼。
(五)经商禁忌
1.商店开门要选吉日,忌讳不吉利的日子开张;
2.经商忌讳碰掉烟斗、碰倒鱼露、碰倒石灰桶;
3.经商忌讳赊账;
4.忌讳债主在年初、月初讨债。欠债人怕因此带来恶运,整年整月有人上门讨债。还不起债的人除夕出外躲债,过了午夜才敢回家。债主也总是要在大年三十之前把债收回来;
5.经商忌讳顾客还价一次,怕因此货卖不出去。顾客既然还价,不想买也要讨价还价几次;
6.经商忌讳说猴、绵羊、虎、豹,怕货卖不掉。
(六)其他日常生活禁忌
1.年初、月初忌穿白色、蓝靛色衣服,白色、蓝靛色是丧服的颜色,年初、月初穿白色、蓝靛色衣服怕成为凶兆。
2.在喜庆和祭祀活动中,忌讳穿白色服装,办丧事除外;
3.夫妇俩忌讳用一条洗脸毛巾;
4.夫妇俩忌讳互递牙签;
5.忌讳除自己丈夫或妻子以外的人用自己的梳子;
6.忌讳床上的席子反着铺;
7.忌讳背对供桌而坐;
8.忌讳在屋内戴斗笠;
9.照相时忌讳三个人合影,据说中间的人将遭遇不吉利;
10.忌讳在年初打扫屋子。这样做,据说会一年办事不顺利;
11.妻子怀孕时,忌讳丈夫杀生或打桩;
12.怀孕的妇女忌讳宰鸡宰鸭;
13.忌讳孕妇从外地回家里生孩子;
14.家有产妇,忌讳外人进屋;
15.孕妇忌讳靠近死者,忌讳参加葬礼,家里有大丧事除外;
16.忌讳用拼接起来的布为小孩做衣服;
17.不在夜晚摘水果;
18.不在大树底下小便,怕遇到鬼。
(七)姓名与称呼
越南主体民族——京族的大姓有阮、陈、吴、黎等。与中国人一样,越南人也是姓在前,名在后,多数是单姓双字名,少数也有单姓单字名。越南人在称呼中,除了第一人称较常用中性的“我”(发音为“堆”)外,第二人称“你”和第三人称“他(她)”都没有中性的人称代词,通常根据对方的辈份或身份来称呼,以表示亲热或尊重。如对父辈的人,第二人称直接用“大伯”、“大娘”、“叔叔”、“阿姨”等;第三人称则用“那位大伯”、“那位大娘”等。越南人问候不分“早晚”,也不分“你好”。“再见”,通常都用一声“召’朝上称呼来表示。例如见面时说“召同志”是“同志你好”,分别时说“召同志”是“同志再见”。越南人称呼对方时,一般是称呼与最后一个名字连用,很少带姓连名都叫,那样被认为是不礼貌。如一位名叫阮兴强的男子,可根据他的年龄和亲疏程度,称为“强伯”、“强叔”、“强哥”、“强弟”或“强先生”、“强同志”。
(八)越南社交礼仪
越南人很讲究礼节。见了面要打招呼问好,或点头致意。招呼时对长辈称大爹、大妈或伯伯、叔叔,对平辈称兄、姐,对儿童称小弟、小妹。见面时,通行握手礼,一般不采用拥抱、接吻等方式。一些少数民族如苗、瑶族行抱拳作揖礼,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如高棉族)多行合十礼(双手合十齐唇或齐额为宜,过头则是拜鬼)。见面说话要先称呼对方,尤其对长辈更应如此,否则会被认为没有礼貌。做客时用水、用烟或用饭前要先说一句:“您先请”,以示礼貌。越南人说话声音较小,温文尔雅,很少大喊大叫。
尊老爱幼,对老年人特别礼貌。在北方的京族家里由辈分最高的男人作主.南方的京族是老太太当家,凡事要多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同意的事,其他人一般不会表示异议。
各族群众都特别好客,越南各族人常用他们最喜欢的酒和肉、菜等食物待客,即使不合口味,也要尽量多吃,否则被认为是看不起主人。客人走时,主人还要把自己种的水果、蔬菜和加工的食品送给来客,如果拒绝,会产生误会,一般客人总要多少收下一些,并相应还礼。南方山区少数民族,喜欢在节日喜庆时邀请客人一同喝坛酒,即轮流用管子从酒坛里吸酒喝,第一轮不能拒绝,否则认为是扫兴、失礼。第一轮以后,如不想喝,以双手抱拳向右肩举一举,表示致谢不再喝了。
与越南人交往,可以送对方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礼品,但礼品价值不可过大,否则会受到对方拒绝,有行贿之嫌。但请越南朋友进餐,则在情理之中。
宗教信仰
从公元前111年中国的西汉时代起,儒教、佛教、道教开始从中国传入越南,对越南人的意识形态起了很大的影响。从中国传入的佛教为大乘佛教,越南人称为“北宗”。此外还有部分越南人信仰小乘佛教,并称之为“南宗”,从泰国和柬埔寨传入。信教的越南人中,信仰佛教的占比例最大,其中又以信大乘佛教者居多,各地寺庙不少。佛教徒忌杀生,讲因果报应。重大节日、个人生日一般都要到佛寺去拜佛,献礼,听和尚诵经。
天主教传入越南约有500多年历史。历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到越南传教,但遭到官方的禁止。最早到越南传教的是奥德雷科·巴德诺和弗朗西斯·沙维尔两位法国传教士。法属时期,天主教在越南取得了合法地位,迅速发展。到了1966年,越南南北两地已有教区11处,天主教信徒300万人。基督教在越南也有不少信徒,主要分布在河内、海防、河西、承天、广南现港、波莱古、平顺等地。基督教为天主教分裂出来的新教派,传入越南只不过近百年的历史,在越南称为“福音”。1893年基督教牧师大卫·罗拉汉到西贡传教,随后陆续有牧师到越南传教,但遭法国殖民当局的禁止。直到1920年,基督教才在越南立住脚跟。
越南南部的西宁、迪石等地的京族农民大部分信仰高台教,该教的全称为“大道三期普渡高台教”,为吴文昭、黎文忠于1926年创立。该教将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儒教探合在一起,信奉孔子(人道)、姜太公(神道)、耶酥(圣道)、老子(仙道)、释迹(佛道)。高台教信徒可以供奉祖宗,但不能供草,不能使用纸马,要忌杀生、忌贪欲、忌荤、忌色、忌粗口,每日6点、12点、18点、24点要焚香诵经。
在越南南部的安江、同塔梅、河仙、东川等地,有不少人加入和好教。该教为佛教的变体,由越南人黄富楚创立于1939年,因黄富楚居住的村子名为“和好村”,故以此取名,其含义为孝和交好。与佛教一样,该教也讲慈悲。博爱、大同和因果报应,信徒多为农民,又被称为“农民佛教”。和好教设僧侣,但不建寺庙,用一块红布代替神佛的图像,信徒早晚供佛两次,供品为鲜花和清水,鲜花代表坚贞,清水代表纯洁。
美食服饰
古代时,越南的京族人穿各种套头的衣服和长裙。到了中世纪,平民穿褐色布衣,官吏穿蓝葛衣。到了15世纪后,富者通常穿锦罗沙葛,参加祭扫和宴会时穿红袍,吏役穿褐色或黑色布衣,官吏们穿青色衣,平民百姓穿赧色粗布衣。法国人进入越南后,平民的衣着开始有了较大变化,妇女穿结纽上衣和裤子。进入现代,越南城市的男子多穿西装,妇女穿花色窄油长袍。越南妇女的长袍可以说是越南女子的国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显得啊娜多姿,下摆舒展,开权至腰际,活动方便。特别讲究的是,越南妇女穿长袍时,还穿一条黑色或白色的宽腿拖地长裤。越南妇女喜戴项链、手阈、戒指,多留披肩长发,或用发夹束于脑后。
小吃
到越南旅游,不可不品尝越南的小吃,以一饱口福。通常在旅游者下榻的宾馆,一般都会提供早餐,但这样的早餐品种单一,如中餐就是炒粉,西餐无非是面包、黄油、煎鸡蛋之类,这些品种国内都有,毫无新鲜感觉。如果您真的想品尝越南的小吃,不枉此行,还是要到大排档去,在那里才能尝到地道的越南小吃。当然有些时候需要一点胆量,对卫生条件不要那么过分挑剔。
首先应该品尝河内的螺狮粉。清晨,在上班和上学的时间里,在河内的街头,常可遇到卖螺狮粉的摊档。这种小摊实际上只是小贩挑着的两个竹篮,上面奶水、炉火、佐料、碗筷一应俱全,外加若干张小小的板凳。当您走到摊前,摊主(通常是中年妇女)会热情地邀请您落座,然后麻利地取出一碟圆粉条放入开水锅中烫。这种圆粉条略细于桂林米粉和云南米线,使用优质大米,粉质细腻柔韧,白净透明,吃起来很爽口。螺软是现挑现吃,用竹针挑出放在粉中,然后加上螺狮场、辣椒和其他调味品。一碗二两的螺狮粉2400越盾,约合人民币1.6元,味道鲜美。
河内的鸡粉久负盛名,也可在河内街头摊档上吃到。鸡粉用料讲究,除鸡丝外,还配有肉丝、蛋丝、木耳丝、葱丝、香菜丝。蛋丝制作独特,摊成薄薄的片,切成细细的丝,不粘不连,撒在粉上与红的肉丝、白的鸡丝相辉映,格外撩人食欲。吃鸡粉时,桌上还摆有切开的鲜柠檬,轻轻一拐,几滴柠檬汁落人碗中,原先滚烫鲜美的鸡粉,又添了一缕清香,吃起来更加爽口。一碗鸡粉比螺狮粉资一倍多,约5000越盾,但值得一尝。
与鸡粉齐名的还有河内的牛肉粉。越南的牛肉粉一定要用黄牛肉,使用的米粉比广西的切粉略薄略细,用优质大米制作。牛肉粉的做法是,将一大块精黄牛肉加上各种佐料后下锅煮熟,然后切成薄薄的小块,将米粉在开水锅中烫后,加人牛肉、牛肉汤和各种调料,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虾饼也是越南一道有名的小吃。虾饼的做法是将加了调味料的面糊裹上新鲜的大虾,放入油锅中炸,出锅后香味扑鼻,吃起来,香酥可口。在河内西湖边上有一家餐厅,其制作的虾饼有较高的声誉。
肉粽是越南的传统美食,过去,一般的越南人家只有在节日里才能吃上。这种肉粽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粽粑,是完全用肉来做成的。在农村,每当节日特别是春节来临前,各家各户都要做肉粽。将上好的瘦猪肉加入各种香料,放入石田中着成糊状,然后用芭蕉叶或荷叶包上裹成粽粑状,放火锅中煮熟。吃前切成块或薄片蒸热,蘸以鱼露和胡椒粉,味道鲜美,不油腻,吃后口齿留香。
越式灌肠也是越南人喜欢的美食。其做法是用猪红调以瘦肉末和各种香菜,灌人猪小肠中,然后煮熟。吃前切成节,蘸上各种调料。
炸春卷是最受越南人欢迎的一道菜,近年来国内不少餐馆引进,但做法和吃法均不及越南的地道。越南的春卷皮用糯米做成,薄如蝉翼,洁白透明。将春卷皮裹上由豆芽、粉丝、鱿鱼丝、虾仁、葱段等做成的馅,放入油锅中炸至酥黄。吃时,用玻璃生菜裹上春卷,蘸以鱼露、酸醋、辣椒等佐料,酥脆不腻,十分可口。
越南传统糕点——绿豆糕也是值得品尝的风味食品。上等的越南绿豆糕出产于离海防不远的海洋(地名),且以金龙牌为最佳。越南的绿豆糕选用上等绿豆,磨成十分细腻的粉末,再配以精白糖和油脂,吃起来酥软香甜。海洋绿豆糕包装精美,旅游归来带上几包,用以馈赠亲友。
青菜生吃。在越南餐馆就餐,您可能会常常看到越南人将鲜绿欲滴的各种青菜生吃,对国人来说,特别是北方人也许会感到大惑不解,不敢问津。其实这种吃法是越南的传统吃法,恐怕也可以称得上越南食文化的一大特色,还挺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的。青菜生吃当然也有些讲究,这些青菜主要有洗净的空心菜、生菜、绿豆芽,此外还有各种香茶,如完萎、薄荷等。生吃的青菜要蘸佐料,主要是鱼露、酸醋和鲜柠檬汁。越南地处热带,气候炎热,青菜生吃有生津降火的作用,且有助于消化和营养吸收。未尝试过青菜生吃,应当说不能算了解越南的风味小吃。
㈣ 天生能听懂越南语
越南语(越:Tiếng Việt/㗂越)又称越语(越:Việt Ngữ/越语)、京语(越:Tiếng Kinh/㗂京)、国语(越:Quốc Ngữ/国语),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现在已经很少使用的前法国殖民地名称安南语(越:Tiếng An Nam/㗂安南)。
越南语是越南的国语,有85至90%的越南人将之作为母语,另外居住在海外三百万越侨、住在中国广西的京族亦使用越南语。历史上,越南语曾使用汉字与喃字表记,现代则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添加若干个新字母及声调符号的国语字(越:Chữ Quốc Ngữ/𡦂国语)书写。
目录 [隐藏]
1 历史
2 越南历史上的语言表记法
2.1 概要
2.2 三种文书系统
3 谱系分类
4 方言
5 音韵
6 词汇
7 文法
8 越南语国语字
9 汉字对音
10 字母表
11 脚注
12 参见
13 外部连结
[编辑] 历史
东南亚大部分国家的语言受印度文化影响较大,而越南语却与朝鲜语、日语一样自古受到汉字文化的深远影响。在中国自公元一世纪至十世纪的统治下,越南语引入庞大的汉字词汇,其发音(汉越音)类似古汉语中古音,但其语法承袭了大量高棉语的特色,虽然与中文一样并无时态及动词变化,亦同为声调语言,但其词序恰恰与中文相反置,情况近似泰语。
图片的越南文写的是“我说越南语”;第一行是用国语字写的越南文,第二行是用汉喃混写的越南文。三个有下划线的字为喃字。早期的时候,越南人并没有为自己的语言发明适合的书写系统。大约从东汉开始,汉字(越南人称之为“儒字”)开始有系统和大规模的传入越南。到了越南陈朝以后,汉字已经成为越南政府以及民间的主要文字,此时大量的汉字着作开始出现,最着名的就是15世纪编撰的《大越史记全书》。值得注意是,这些以汉字写成的文章基本上并不按照越南语的文法规则书写,也不采用越南语的辞汇,而是纯粹的用古汉语的文法写成。故此,这些汉字着作是汉文着作,而与当时的越南语口语有很大差异。
由于越南口语与汉语不同,文言文无法准确纪录越南本民族语言(与古代朝鲜、越南一样,书面使用文言文,但民间的口语是本民族语言),在汉字在越南的逐渐传播开后,一些人开始尝试以汉字作为基础,以创造新的文字来纪录越南本民族语言,这些字就是喃字(越:Chữ Nôm/𡦂喃)。大约在8世纪的时候喃字开始出现,13世纪的时候,越南文人开始用喃字进行文学创作。此间最着名的文学作品莫过于阮攸(Nguyễn Du)19世纪写成的《金云翘传》(Truyện Kiều)。越南上层社会由于有很浓厚的“尊汉”思想,一直很排斥这种文字,国家教育机关也没有将它作为正式文字看待,也没有对它进行整理规范的工作。尽管此间的胡朝(1400年-1407年)或者是西山阮朝富春朝廷(1788年-1802年)政权之统治者曾经重视喃字,并且将其提升到国家文书用字的地位。
现在的越南语使用拉丁字母书写,叫做国语字(Chữ Quốc Ngữ)。它是由17世纪到越南的法国传教士亚历山大·罗德(法语:Alexandre de Rhodes,越南文: A-Lịch-Sơn Đắc-Lộ),1591年-1660年)根据先前传教士的拼写原则的基础上整合而成。在19世纪法国占领越南时期,这种书写体系流行起来,并于20世纪全面开始使用。
[编辑] 越南历史上的语言表记法
[编辑] 概要
越南古典文书多用古汉语文言文写成、字典里的单词有70%以上为汉越词(越:từ Hán Việt/词汉越),近代以前多使用汉字以及本民族发明的文字喃字,正式文书一般由完全使用汉字的文言文作成、普通文书一般使用汉字和喃字混合使用的越南文作成。1919年越南科举废止、1945年阮朝灭亡以及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促使汉字和喃字的使用逐渐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17世纪基督教会传教士发明的、法国殖民地化政策极力普及的使用罗马字表记的“国语字”(越:Chữ Quốc Ngữ/𡦂国语)。殖民地时期国语字被法国殖民者称之为的“法国人的礼物”的“文明化”的象徴,独立运动推进以后、民族主义者认为汉字和喃字具有不便性和非効率性,国语字成为了独立后的越南语的正式表记法,一般越南国民都毫无异议地把国语字作为正式标记法。
[编辑] 三种文书系统
历史上,越南共出现过三种文书系统,包括:
汉文(文言文)
汉喃文
国语字文
汉文(越:Hán Văn/汉文)是越南封建时代官方的主要采用的文书系统,贵族、知识分子也多使用汉文写作。汉文(文言文)也是古代东亚诸国的共通文书系统,在中国、韩国、日本也同样被使用。然而,它完全由汉字组成,与越南本民族的越南语差异较大,在书面上与越南人的口语上难以达到统一。
随着希望书面表达本民族语言的意识的提升,喃字最晚在13世纪被发明。喃字的出现,完成了越南语书面文同口语的统一,表记越南语的汉喃文也因此出现。汉喃文的出现,加快了越南国语文学的发展,很多优秀的文章也多也汉喃文,如,15世纪的阮廌,他的很多汉喃诗歌至今仍被人们欣赏。越南文学在18世纪迎来了一个高峰,涌现了阮攸的汉喃文着作《金云翘传》以及胡春香的汉喃诗等。由于是用汉喃文写作的,便于越南人理解记忆,这些文学作品在越南民间以口头的形式广泛流传(DeFrancis 1977:44-46)。
另一方面,表记越南本民族语言的汉喃文出现以后,官方的正式文书仍然多沿用汉文。其中的一个例外是胡朝(1400年—1407年)时,汉文被暂时废止,官方启用汉喃文。然而,由于后来的越南第三次北属时代的到来,汉喃文的官方地位被终止。黎朝时,汉喃文成为了社会异见的首选传播媒介,黎朝政府因此在1663年、1718年和1760年颁文禁止汉喃文的使用。汉喃文最后一次被越南官方采用是在西山朝(1788年—1802年)。但在后来的阮朝,汉喃文的官方地位再次被终止。阮朝(1802年—1945年)的初代帝王嘉隆帝阮福映在成为皇帝以前曾支持过喃字和汉喃文的使用,但他掌权后即开始采用汉文(Hannas 1997:83-84)。
19世纪下半叶以来,法国殖民者开始禁止阮朝官方文书汉文(文言文)的使用,并废除了1915年以及1918年至1919年的科举考试。汉字、汉文地位的降低,也导致了与汉字关系紧密的喃字的地位下降(DeFrancis 1977:179)。在20世纪上半叶,喃字和汉喃文逐渐没落,而法国殖民者推行的拼音化文字国语字和国语字文开始标准化并在越南通行。
[编辑] 谱系分类
越南语的语系归属尚未确定。现在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属南亚语系的孟-高棉语族,如施密特根据越南语与孟语跟高棉语有大量同源的基本词汇,且语法结构基本相同来判定,部份中国学者从越南语的底层入手,发现越南语和佤族语言同源来判定等。另一些语言学者则认为越南语是一种孤立语言。
20世纪语言学界的另一种观点是认为越南语属于汉藏语系或壮侗语系,如马伯乐根据越南语音节有固定声调,单音节词占大多数,以及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来判定。这种观点现在已不再流行,不过中国大陆图书馆学常用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仍把越南语相关书籍编入汉藏语系相关书籍之下[1]。
由于越南语的语系归属问题备受争议,姑且暂时认为它算是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系、南亚语系此三种语系所融合而成的混合语。最近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越南语言学家认为还是应该列入壮侗语系,因为列入南亚语系的孟-高棉语族,如同跟历史上曾经是世仇的柬埔寨人所说的高棉语(也称柬埔寨语)竟是相同来源,实在难以接受。
[编辑] 方言
越南语方言种类比较简单,大致分做3类。三者间的差异主要在音韵和词汇上,文法上的差异非常小。
方言名称 地区 旧名
北部方言 河内、海防等地 东京方言
北中方言 乂安(荣、清章)、清化、广平、河静 上安南方言
中部方言 顺化、广南 上安南方言
南部方言 胡志明市、湄公河三角洲 交趾支那方言
现代越南语的发音以河内腔(北方方言)为标准。但是不少的海外越侨说的是西贡(南方方言)腔的越南语。海外的越南语媒体多数都用西贡腔广播。河内腔跟西贡腔主要差别是在声调和卷舌音上。
在河内腔中,后面3组的字母并没有发音上的差别:TR=CH=/c/、D=R=GI=/z/、S=X=/s/。但是在西贡腔中,R, S, TR 需要卷舌,CH, GI, X 没有卷舌。而且西贡腔将 D 念做半元音/j/。
卷舌音 平舌音 半元音 现代标准音
TR CH TR=CH=[c]
R GI D R=GI=D=[z]
S X S=X=[s]
在声调上,西贡腔将跌声(阳上)归并到问声(阴上)。所以,西贡腔的越南语只有5个声调。
[编辑] 音韵
主条目:越南语音系
越南语和汉语类似,构词绝大多数以单音节(或称字)为单位。和多数汉语言以及壮泰语言一样,越南语的音节可由声母、介音、韵母、韵尾、声调五部份构成。
[编辑] 词汇
越南语是一种单音节语言,几乎每个音都至少有一个涵义,故而跟汉语一样,可以很自由的组合新词汇表达新概念。例如“đã”有“已经”的意思,而“rồi”是“完成”的意思,两者组成新词“đã rồi”的意思就是“已经完成”;再如“định”是汉字“定”,它跟“đã ”组成新词“đã định”,意思就是“已经确定,已经定下来,既定,原来就定下来了”的意思。
越南语的词汇相当丰富,与韩语和日本语一样都是汉字词(汉越词)非常丰富的语言,所以根据词汇的来源,越南语的词汇可以被分做下面四种:
固有词(亦称“纯越词”)
固有词是越南语本身就有的词汇,这些词汇多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动、名词,比如动词“đi(去)”、 名词“cơm(饭)”等;以及一些具象的名词,比如“cây(树)”、“nước(水)”等。
在原汉字文化圈的语言中,日语跟韩语至今依然并用着两套数词(固有数词跟汉语数词),并且大量的数字概念的表达方式都已汉化。而越南语没有完全采用汉语数词,一到千的数词依然有自己固有的表达方式,仅有少量的数字概念的表达方式汉化,“triệu(百万)”就是汉字数词“兆”。
汉越词
越南语的汉越词非常多,其比重不低于60%。在这些汉字词中,比较少的单音节汉字词被直接当作词汇来用,例如:học(学)、tại(在);多数的单音节汉字词都被当作构词的部件来使用,像上面提到的“đã định”即是。
有相当大量的汉越词是被原文照搬到了越南语,其意义与汉语一致,比如: lịch sử(历史)、định nghĩa(定义)、phong phú(丰富)、điều hoà(调和)、thời sự(时事)。
汉越词中也存在大量与现代汉语词汇相异的汉越词词汇,如:
phương tiện(方便):在越南语中的意思是“手法”、“手段”。
văn phòng(文房):在越南语中的意思是“办公室”、“写字楼”。
phương phi(芳菲):在越南语中的意思是“丰满”。
phong lưu(风流):在越南语中的意思是“富足”、“富裕”。
越南语中亦存在大量越南自制汉越词,其特点类似日语中的“和制汉语”这些词汇由古汉语语素构成,可以直接用汉字写出,但汉语中并无这些词汇,如: bệnh cảm(病感):感冒。 khẩu trang(口装):口罩
汉语 越文汉字 越文国语字 拉丁
学生 学生 học sinh hok sinh
在 在 tại dai
历史 历史 lịch sử lik su
定义 定义 định nghĩa din ghia
丰富 丰富 phong phú fong fu
调和 调和 điều hoà dieu hoa
时事 (时)事 (thời)[1] sự dhoi su
手法 方便 phương tiện fuong dien
办公室 文房 văn phòng van fong
丰满 芳菲 phương phi fuong fi
富裕 风流 phong lưu fong lyu
感冒 病感 bệnh cảm benh gam
口罩 口装 khẩu trang khau drang
从读音、传入时间和越化程度等方面看,汉越词可分为古汉越词、标准汉越词和越化汉越词等三类。
大多数汉越词发音为标准汉越音,这些汉越词被称为标准汉越词或纯汉越词。例如:mùi是“味”的古汉越词、buông是“放”的古汉越词、múa是“舞”的古汉越词、muộn是“晚”的古汉越词、cởi是“解”的古汉越词、khoe是“夸”的古汉越词。
另有部分汉越词由于传入越南的时间较早,其读音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唐代以前的音韵,被称为“古汉越词”;
还有少部分汉越词,由于自古受越南语口语的影响产生音变,使得它们原有的读音也随之改变而更符合越南语语音特点,这部分词汇被称为“越化汉越词”。如:gần是“近”的越化汉越词、giường是“床”的越化汉越词、vá是“补”的越化汉越词。关于越化汉越词的数量至今还没有正确的统计数字,其数量也远不如汉越词的数量多。
外来词
越南语的外来词主要来自近代、现代的法语、英语词汇,也有少量来自其他语种的。 由于曾经是法国的殖民地,法语的辞汇也自然流入了越南语中,比如 ga(火车站)就是来自法语的 gare。
混合词(亦称“合成词”)
混合词是以上三种词的混合型。如:
vôi hoá:(钙化)|vôi 为固有(纯越)语素“钙”,hoá 为汉越语素“化”;
ngày sinh:(生日)|ngày 为固有(纯越)语素“日、天”,sinh 为汉越语素“生”;
trưởng ga:(火车站长)|trưởng 为汉越语素“长”,ga 为法语外来语素“火车站”;
nhà băng:(银行)|nhà 为固有(纯越)语素“屋子”,băng 为法语外来语素“银行”(banque);
ôm kế:(欧姆表、欧姆计)|ôm 为外来语素“欧姆”,kế 为汉越语素“计”。
[编辑] 文法
越南语是孤立语,动词没有型态变化,名词既没有文法上的性别跟数的形式,也没有文法上格的变化,形容词也不需要跟被修饰的名词保持文法上的性、数、格上的一致。文句内的词通过词序来表达文法作用,所以词序对越南语非常的重要,更改了词的排序也就更改了句子的意思。这跟汉语一样。越南语的文句机构是:主语-谓语-宾语(SVO)。
跟多数东南亚语言(泰语、寮语、马来语等)一样,越南语也是形容词后置的语言。所以“越南语”就不是“ Việt(越)Nam(南)Tiếng(语)”,而是“ Tiếng Việt Nam”;“京族的正式语言”就应该写成 “ngôn(言)ngữ(语)chính(正)thức(式)của(的)dân(民)tộc(族)Kinh(京)”。
不同的虚词表达不同的意思。đã(已经)、đang(当, 正当, 正在)、sẽ(将要)是三个不同的虚词,它们各有自己的涵义,添加在动词的前面就表达出动词进行的三种不同状况:viết(写)、đã viết(已经写)、đang viết(正在写)、sẽ viết(将要写)。
[编辑] 越南语国语字
主条目:越南语字母
1527年,葡萄牙的天主教传教士来到越南,他们创制了用于转写纪录越南语的罗马字,这种文字最初只是用在教学及传教上。后来,来自法国跟义大利的传教士也开始用罗马字纪录越南语,但是不同国家的传教士有不同的拼音规则,而修改整合的工作也同时进行着。
17世纪,法籍传教士亚历山大·罗德用他自己创制的越南罗马字出版了《越葡拉字典》(Từ điển Việt-Bồ-La,字典越葡拉),这标志着越南语罗马字记音系统修改整合的阶段性成功以及越南国语字的诞生。
目前越南语字母使用除 F(f)、J(j)、W(w)、Z(z)之外的22个拉丁字母以及 Ă(ă)、Â(â)、Đ(đ)、Ê(ê)、Ô(ô)、Ơ(ơ)、Ư(ư)7个变化字母。元音字母通过上加或下添符号来表达声调种类,国语字用了5个符号表达6个声调(有一个声调没用符号):(以a为例)à、ả、ã、á、ạ。在书写的时候,按照音节隔写,外来语双音节的词汇或音译词用短横连接每个音节,比如:Ra-đi-ô(radio)。
越葡拉字典内页现代国语字的复合字母中,仍可见得传教士母语文字的残迹:
NH 来自葡萄牙语
GI、GH 来自义大利语
TR 来自法语
PH 来自法语或拉丁语
近年,由于越南修改放宽了声调符号的标注规则(主要涉及介音上标注声调符号的规则),而海外越侨并没有接受修改后的新规则,所以今天越南越南语跟海外越南语在声调符号的标注上产生了差异,但是这些差异丝毫不影响到阅读理解,而且人们一般也不容易察觉。比如:“文化”今天在越南的拼写是 văn hoá,而越侨的标注方式(也是修订规则以前的标注方式)是 văn hóa。
[编辑] 汉字对音
由于越南语引入了大量的汉语词汇,所以汉字的古汉语发音在越南语中保留得很好,多数声母都得到了保留,特别是区分了舌根鼻音声母 ng(疑母)、喻母跟零声母的汉字。比如“鱼”念 ngư,“俞”念 ,“于”念 ư。当然部分声母出现了变异,比如“西”念 tây,“民”念 dân。
越南语的汉字音韵尾出现了4个变异,但是却没有影响到它对汉字韵尾保留的完整性。古汉语韵尾收 n、m、p、t 的汉字在越南语中依然收 n、m、p、t。例如:判 phán、帆 phàm、法 pháp、发 phát。
古汉语尾韵收ng的汉字在越南语中分化成 ng、nh 两个韵尾,具体的分化规则是韵母是洪音(a、o、ơ、u、ư)的时候,韵尾是 ng(例如:空 không、光 quang、浓 nùng);韵母是细音(念/ɛ/时的a、i、e)的时候,韵尾是 nh(京 kinh、生 sinh、成 thành)。
在原汉字文化圈国家中,越南、日本跟韩国在引入汉语词汇的时候都不同程度的保留了汉字的古汉语发音,但是唯独越南语引入汉音的时候,连声调都一并保留(这固然是因为越南语有声调,但日语、韩语没声调的关系)。虽然越南语将古汉语的两个入声调归入了两个去声调(锐声跟重声)中,但是还是完整重现“平上去入分阴阳”的8个声调,因为入声字带有 p、t、ch、c 韵尾,非常容易同去声字分别开来。
[编辑] 字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