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越南资讯 > 穿越南极洲的人有哪些

穿越南极洲的人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4-16 04:57:08

㈠ 人类首次跨越南极是谁

一般来说是法国的杜蒙·杜维尔在1840年1月18日发现南极大陆,美国海军上尉查尔斯·威尔克斯于晚一日发现南极大陆。但由于有“日界线”的关系,颇有争议。

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的人是罗尔德‧亚孟森(Roald Amundsen)以及他的随行人员,到达时间是1911年12月14日。亚孟森的主要对手罗伯特‧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在一个月后到达南极。在回程的时候,斯科特以及他的同伴四人全部由于饥饿和极度的寒冷而死亡。往后,曾经有七队探险队利用陆上交通到达南极。以到达时间排列他们分别为:
阿蒙森和斯科特
埃蒙德·希拉里
维维安·福克斯
安特罗·哈沃拉
Crary,和Fiennes

为纪念亚孟森和斯科特,亚孟森-斯科特南极站(Amundsen-Scott South Pole Station)于1958年在国际地球物理年上建立,并永久性地为研究和职员提供帮助。

㈡ 请问最先到南极的人是谁

数百年来,各国数以千计的探险家和科学家,奔向南极洲,有的将毕生的精力,甚至生命,贡献于南极大陆的发现。但谁是第一个发现南极大陆的人?迄今仍有很大争议。这一方面是客观的原因,年代久远,证据不充分,另一方面则是主观的原因,涉及到有些国家对南极的领土要求和民族尊严等。英国探险家库克,经过两次环球航行后断言,不可能存在一个富饶的南方“未知大陆”,但后来却有些人拼命证明他是第一个发现南极大陆的人。俄国的别林斯高晋和拉扎列夫看见了靠近南极大陆的亚历山大一世地,但有些人却说他们不知道看见的是什么。但是这些早期南极探险的先驱那种不畏艰险的精神和毅力,是值得称颂和学习的。他们的业绩,不但名垂于史册,而且还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探险家和科学家,投身于南极科学考察事业。

最早去南极探险的是哪些国家的探险家?

最早寻找南方“未知大陆”的有英国、俄国、美国和法国。

英国的詹姆斯·库克,在1768年率船开始寻找南方大陆,首次环绕南极航行,驶进南极圈,抵达南纬71度10分的海域,他是南极探险的先驱。英国的威廉·史密斯,在1819~1821年,5次率船到南极海域航行,发现了南设得兰群岛。俄国的别林斯高晋,在18l9年率船到南极,驶入南极圈,环绕南极航行,几经航行,在1821年发现距南极大陆不远的彼得一世岛。美国的纳撒内尔·帕尔默,在1820年率船驶向南设得兰群岛海域,继续航行,发现南极半岛。英国的詹姆斯·威德尔,在1822年率船向南极挺进,创造了南行的新纪录,到达南纬75度15分的海域。法国的迪蒙·迪尔维尔,在1839年向南极进发,在南极圈附近,发现一条海岸线,并登上岸边。

英国的詹姆斯·罗斯,在1840年开始,率船驶抵南纬78度11分的海域,又创向南航行的最高纪录,发现了大陆冰障和两座火山以及多个群岛岛的,并寻找到南磁极,进行了精确的测量。

㈢ 第一个登上南极端的人

(钟心 杨凯军)北京时间18日3时16分,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队员、武汉大学博士生张胜凯手中的GPS接收机显示,这个最高点的位置是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

由13人组成的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于2004年12月12日从中山站正式启程,在1200多公里的行程中克服了冰裂隙、白化天气、高山反应、严寒等诸多困难。机械师盖军衔由于高山反应严重而离队,全队11名考察队员和1名随队医生终于成功抵达,中国成为国际上首个从地面进入该点展开科学考察活动的国家。

今年28岁的张胜凯是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鄂栋臣教授的博士生,他已是二赴南极,是中国第19次南极科考队格罗夫山野外综合考察队“ 八勇士 ”之一,参与了人类首次在南极格罗夫山地区进行的8000多平方公里范围的1:10万全面遥感测图,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在该地区布设测绘控制点最多、控制范围最广的国家。此次南极科考,张胜凯的任务之一是沿路导航,确定DOME-A区域的最高点,,并在考察沿线布设24个高精度GPS定位点。

DOME-A是南极内陆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也是南极内陆海拔最高的地区,气候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从地面进入冰穹A展开过系统的科学考察活动,冰穹A堪称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的空白地区和制高点。

据武大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鄂栋臣教授介绍,南极一共有四个必争之点:极点、冰点、磁点和高点。其中三个点已经被美国、法国、前苏联抢占。美国已在“南极点”建立了阿蒙森·斯科特站;法国在“南极磁点”建立了迪蒙·迪维尔站;前苏联在“南极冰点”测到了-89℃的全球最低气温,建立了东方站;南极仅剩下海拔4千多米的DOME-A这个科考空白点。

鄂栋臣说,中国人成功踏上了DOME-A的最高点,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和我们当初登上南极大陆具有同样的意义,弥补了其他国家在南极内陆考察的一个空白区域,能够使得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南极大陆的本来状态,或者今后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有可能产生的影响。并且为我们国家今后在南极内陆DOME-A地区建立新的科学考察站进行前期的工作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础。 1985年,我国在西南极乔治王岛建成了中国首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1989年又在东南极的拉斯曼丘陵建成了中山站。我国计划在南极内陆建立第三个科考站,此次登顶冰穹A,完成了我国在“十一五计划”期间建成第三个南极科考站的选址工作,并为在这一区域进一步开展科学考察拉开了帷幕。此次科考的圆满成功,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南极事务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缔造了中国科技文明史上的又一次辉煌,同时也是全人类探索自然的又一壮举。

中国人参加极地科学考察20年,已开展了1000多项研究,在南极的测绘、气候及气象、极地冰雪、低温生物、海洋化学、海洋物理等方面,中国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尤其是在极地陨石研究方面,中国和美、日等极地科考强国同步,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㈣ 南极探险的人物有哪些

庞斯·德·利昂:发现“阳光国度”

探险成果:发现佛罗里达

时 间:1513年 ……

曾经有一个传说,有一眼泉水叫做不老泉,第一个尝到不老泉的人,将得到财富、名誉和再次年轻的机会。但问题是,没有人知道这传说中的泉水到底在哪里。

西班牙探险家庞斯·德·利昂从南美洲启航,一直走到土耳其岛和圣·萨瓦多岛,也没有找到。虽然庞斯没有找到不老泉,但是,作为第一个踏上这片土地、并将它命名为“Pascua Florida”(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佛罗里达)的欧洲人,他的确获得了财富和名誉。

探险成果:最早考察中国的欧洲人之一
时 间:始于1271年

在中世纪,当其他小伙伴还沉迷于弹子游戏时,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问他:要不要同他们一起骑马从意大利旅行到中国。现在,让我们看看真正不可思议的事吧:这个热爱冒险的17岁男孩,竟然毫不犹豫答应了!

马可说,在旅行中,他在沙漠里仿佛听到了死神的召唤。但是,当他到达庞大而辉煌的元大都(元朝首都)时,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一切都那么神奇:可以买东西的纸(币)、色彩艳丽的纹身,像神话中独角兽一样的犀牛…

马可把这次旅行写成了一本很受欢迎的书《马可·波罗游记》。后来,就是这本书唤起了另一名意大利青年的冒险精神,他就是:克里斯多福·哥伦布。

佛迪南·麦哲伦:环球旅行

探险成果:进行了第一次环球航行

时 间:始于1519年

在佛迪南·麦哲伦的时代,人们相信地球是圆的,但是,却没有一个人通过环球旅行来证明这个事实。于是,证明地球形状这件事,就成了麦哲伦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怕的暴风雨几乎使他的船队覆没。由于食品短缺,他和他的队员们不得不拿船上的老鼠充饥。3年过去了,只有5艘船胜利到达终点,就是这些船带回了第一批环球航行的勇士们。

大卫·立文斯顿:“闯”入非洲

探险成果:第一次考察了中部非洲

时 间:1841年至1873年

对于苏格兰博士、传教士大卫·立文斯顿来说,穿越非洲的沙漠、雨林和荒山,意味着实现了他自己的梦想。他曾与狮子搏斗并差点失去一条手臂;他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瀑布之一,并以英国女王的名字将它命名为“维多利亚”。
他在寻找尼罗河源头的路上失明了。5年后,新闻记者亨利·斯丹在一个小茅屋前找到了立文斯顿博士,并提出了着名的口号:“立文斯顿博士,我想我做!”这句口号,激励了无数后来的探险家。

罗伯特·皮尔瑞:到达北极

探险成果:最早到达北极

时 间:1909年

罗伯特·皮尔瑞和他信赖的伙伴马瑟·汉森(另一个天才探险家),以及其他4名队员一起向北前进。前往北极的途中,他们铲除了15米高的冰峰,忍受着极其寒冷的天气,遭遇过漫无边际的大雾——那大雾仿佛是整个北美大草原燃烧冒出的黑烟。
当他们最终到达北极时,衣衫破烂的皮尔瑞激动万分,他挥舞着妻子亲手缝制的美国国旗,真实地感觉到自己正站在世界的顶端。

罗德·阿蒙森:到达南极

探险成果:最早到达南极

时 间:1911年

在向北极航行的途中,罗德·阿蒙森突然决定前往南极。因为他认为,比起考察已经被开发的土地,成为首先到达南极的人更“酷”。“我将在那里战胜你!”阿蒙森把这个消息传给了他的竞争者——正在前往南极途中的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

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阿蒙森靠狗拖着雪橇在冰雪覆盖的荒原上滑行。事实证明,这简直是绝妙的主意。因为,斯科特选择了小马做交通工具,结果糟透了,马蹄在雪地上不停地打滑。最后,阿蒙森比斯科特早四个星期到达南极

㈤ 踏上南极第一人是谁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天健网嘉宾聊天室。1894年,挪威人波希格里芬第一个踏上南极大陆。1957,美国自由撰稿人罗拉巴德·克里克成为第一个到南极采访的记者。1980年1月12日,当年40岁的董兆乾乘飞机抵达南极,成为中国登上南极第一人。他拍摄的图像成为我国第一部反映南极的纪录片《初探南极》的主要素材。董兆乾也算客串了中国第一个极地记者。2005年,12月18日南极大陆第一次迎来来自大连的两名记者。这一次采访,让大连电视台成为第一个从南极传送图像报道的地方电视台。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就是刚刚从南极完成采访任务归来的大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记者佟伟冬。(2006-3-30 14:06:47)

主持人:佟伟冬作为我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随队采访记者有幸远征南极。期间,佟伟冬对此次科考全程进行了跟踪报道。天健网独家刊载了《佟伟冬日记》 。在日记里,他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南极的魅力、南极的科普知识,还有科考队里的人和事。去年的11月10日,佟伟冬曾作客天健网嘉宾聊天室,网友们把真挚的祝福送给了即将远行的佟伟冬。今天他再次来到这里,向网友讲述在南极采访的故事、讲述在南极的酸甜苦辣……(2006-3-30 14:07:15)

嘉宾:回家的感觉非常好,满足几个月来非常强烈的思念。(2006-3-30 14:07:27)

主持人:回家睡觉是不是都觉的特别香? (2006-3-30 14:07:41)

嘉宾:我是一个心思很重的人,回来之后我们会有一系列的活动、节目,我就怕这些事情做不好,还是睡得不踏实,睡前在想接下来的节目怎么做,我拍的很多的素材,这些素材处理起来比较麻烦,所以昨天晚上应该说睡的并不是很好。 (2006-3-30 14:08:14)

主持人:我记得昨天,你进到广电中心的时候说,有点恍如隔世的感觉?我想知道28日凌晨你从那样一个圣洁的南极陆地重新回到南极有着极大反差的繁华都市上海的时候是一种什么的感觉?心理和生活上的反差一下子能适应吗? (2006-3-30 14:08:51)

嘉宾:我和新华社的记者和这次科考队回国以后,最先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踏上上海的土地的时候,那个时候心情比踏上南极洲的土地还要复杂,昨天回到大连我觉得到大连的时候心情比到上海的时候还要复杂,这毕竟是回到祖国和家乡,这种心情很复杂,我不知道怎么表述,这里面有对南极的怀念,对自己这次经历的一种缅怀,还有见到家里人,见到朋友的欣喜,这种反差确是是非常大,在南极是与世隔绝的,整天在我们工作生活的就几十个人,回到祖国,回到家乡,身边始终是川流不息的车流和人流,确实感觉一下子是另一个世界,我对自己的这种适应能力还是比较自信的,所以我想这种反差我会很快的调整过来。 (2006-3-30 14:10:29)

主持人:我们在你的日记中了解到,南极的生活是枯燥、孤独、艰难的。当你从南极往回返的时候是否有一种逃离苦海的解脱? (2006-3-30 14:10:53)

嘉宾:大家在南极开玩笑说:去南极是去见上帝了,我们讲只是去上帝身边工作,上帝并不喜欢我们,我们到达南极洲之后,那里非常荒凉、生活条件非常艰苦,那里圣洁和壮美不是我们在都市生活当中能感受到的。现在回来在南极的只是想念家乡,回家看看家里的亲人和朋友,一旦回到国内,我们现在开始怀念自己由艰苦所积累下来的这种生活的阅历,怀念自己那段不平凡的历程,也怀念南极大陆的那种壮美和圣洁。 (2006-3-30 14:11:57)

主持人:在南极呆了那么久,也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去了,当南极渐渐从视线远离的时候心情复杂吗?(2006-3-30 14:12:13)

嘉宾:他们确实很艰苦,我们跟他们分别的时候,大家是泪流满面的,我觉得他们留下和我们分别的时候不仅仅是依依不舍,为什流泪,那个时候大家的心情怎么说呢?怀念的就是大家共同经历的经历,虽然未来不可知,彼此之间希望自己的队友面临这种艰苦未来的鼓励还有祝福等等很多种情绪交融在一起的一种很复杂的情绪,大家都生存在这个“情绪场”里面,都沉浸在里面的时候,有流泪,有彼此的祝福,包括我们分手的时候从兜里掏出半盒烟来分给队友的时候,队友们觉得没有什么比这种礼物更珍贵。(2006-3-30 14:13:41)

主持人:离开南极的这些日子里,在梦里有没有梦到过南极?想起南极的时候,你哭了吗?(2006-3-30 14:13:56)

嘉宾:肯定是梦见了。我睡觉的时候经常梦到自己日以继夜和队友在山水之间的跋涉等,但是男人要坚强一点,不能总哭。包括剪汇报片的时候,看到在分手的时候,那种分手的场面确实心里为自己面对艰苦生活的辛酸,但是没流过眼泪。(2006-3-30 14:14:40)

主持人:这么说,南极已在你的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第一眼触及到南极大陆时是什么感觉?(2006-3-30 14:15:05)

嘉宾:比较凄凉的那种壮美,确实对人的内心的冲击力非常大。还有21次越冬队的兄弟们,我们是坐飞机上去的,当时飞机扬起来的时候,飞沙走石,飞机旁边的环境应该说非常差,但是没有一个人躲风,全朝着飞机招手,在那样的环境中,看到他们觉得这是我的队友,刚刚在南极经历风雪,我们非常感动,既为自然感动,也为自己的奋斗的精神感动。(2006-3-30 14:16:01)

嘉宾:传送邮件上网不可能的,至于说前面你问的问题,在南极采访和国内采访有什么不同,我觉得在南极采访抛开这种比较恶劣的自然条件不说,最主要的是在南极做记者的采访是没有后援的,无论什么样的条件,你只能凭自己和队友的帮助解决问题。比如我们的摄像机坏了,这次科考队,中央电视台的两位记者的摄像机采访话筒线冻折了。当时没有办法,找周围人的救助,假如说这个时候我们几个人的摄像机都出现故障了,这次科考队就失败了,因为没有后援,即便是在美国出现什么问题,可以空运一台摄像机,或者买一台,那么在南极怎么办,无论物资还是其他的采访相关设备都没有后援,一旦出现问只能是干瞪眼或者是向别人伸手求助。(2006-3-30 14:19:41)

主持人:看这样,你好像瘦了很多,是累瘦的,还是馋瘦的?(看来这是一位熟悉你的网友)(2006-3-30 14:20:07)

嘉宾:确是挺累,但不是天天那样挺紧张,我感觉主要是休息不好,生活不规律,第二是心里的压力非常大,因为我们实际和科考队员最大的不同就是,科考队有一个项目可能两三年之后需要有结果,但是我们每天都需要有自己的成果,如果我们今天没采访,没报道,没有什么东西给自己媒体交待,我觉得这个压力非常大,每天睁开眼睛第一件事情就是写稿子,发稿子,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之下,再休息不好,我觉得瘦了是正常的。(2006-3-30 14:21:04)

主持人:在南极行动听众指挥,服从命令,我想问南极考察队是军事化的管理吗,在考察队也是军令如山吗?(2006-3-30 14:21:17)

嘉宾:令行禁止是肯定的,只要是领队、副领队、科考队的临时党委做的决定,执行起来是无条件的,如果你不执行这件事情,科考队相关的工作受影响。“军令如山”应该是这样的,每个人必须按照组织决定的事情做,而且是无条件的,你必须来做。(2006-3-30 14:22:59)

嘉宾:有些时候采访条件不方便,我想出去拍冰面,这个时候我们要带器材,肯定不具备长距离的徒步行走去采访的能力,有时候交通条件比较差,比如说科考队直升机肯定不会随便飞,越野摩托车,雪地车有时候科考队队员需要用,我觉得交通条件是制约我们采访的一个困难,其他的倒没有觉得有什么困难,是不是能和科学家协作在于个人,只有你能和科学家相处,我觉得相处起来不是特别的困难,我现在感受到的困难最大的还是在交通方面。(2006-3-30 14:24:17)

主持人:我们听说你不仅实现了此行的目的,就是成功的在南极回传图象,你还实现的自己水平的最大奋斗目标,就是在南极上空进行航拍,海拍的内容被送到国务院进行汇报,再回来的过程当中,你为国家海洋制作了有关南极的资料片?(2006-3-30 14:24:23)

嘉宾:这次在南极冰面航拍两次,内陆冰港作过海拍,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觉得很骄傲,两部汇报片有一部是春节期间国家海洋据给曾培炎副总理做汇报用的,其中一部航拍是我给他做的,我们拍的很多的素材是很好的,跟中央台的记者合作,他们也帮我很多忙,他把资料传给北京,在北京合成的,我们的做的汇报片叫《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纪实》,而且我觉得是比较圆满,在上海播这部片子的时候,国家海洋局领导对这部片子的评价比较高。这次我觉得给越冬队做的资料,以前都是记者才南极采访,因为工作比较紧张,大家没有把这些资料剪辑留给越冬队,他们是我的队友,即将面临接近420多天时间的艰苦生活,那地方是非常枯燥的,因为越冬期间与世隔绝,有50多天和国内任何信息都不会通,我想他们彼此之间只能看到周围之间的十几个队友,我们把这部资料专辑给他们,他们可以回忆起来和其他一百多名队友比较快乐的集体生活,当时我是连拍摄再剪辑,加在一起六天六夜的时间,都是现在的情景回放的东西,留给他们,但是我现在非常希望我的拍摄和剪辑的资料能够成为他们越冬期间生活的调剂。(2006-3-30 14:26:55)

主持人:网友提出问题:听大连新闻界的朋友说你是一个非常敬业的记者,我想问一下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独立完成设置包括航拍,编辑和制作,这样过程中自己的专业技术是不是有了很大的提高呢?(2006-3-30 14:27:19)

嘉宾:我觉得在南极工作和国内工作最大的不同就是南极的风很大,你要想在这样的条件下把摄像机抗稳确实是挺较劲的一件事。这次南极走的一圈之后,基本功确实有点提高。另一方面我觉得这次航拍,我坐直升机坐恶心了,只要出去就有机会做航拍,我们经常跟着出去做航测这样的项目,经常做航拍,这次我们的航拍经验觉得更丰富,我感觉我可以适应很多条件下的直升机航拍。(2006-3-30 14:28:15)

主持人:网友“小耗子”这样问,南极对人生是不是有大彻大悟的感觉,南极的美景最让你心动的是什么?(2006-3-30 14:28:30)

嘉宾:我现在不敢说,因为觉得南极大陆的含义很丰富,我只是一次短暂的旅行在南极大陆呆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它的含义很丰富,我想用这么短的经历体会透,再总结出来,再回到国内这么短的时间总结出来,我觉得要想做到这一点恐怕这么短的时间做不到。但是对南极有了一些认识,以前我们说要征服自然,我觉得这一圈回来之后,和大自然交朋友的感觉更好,我有一过一次这样的经历不虚此生。南极洲是一个非常难于到达的地方,尤其是中山站的大陆,那个大楼毕竟只有2000多位中国人登上过南极大陆,所以能去一次不虚次生。至于南京美景,最让我心动的南极内陆冰缉那种壮美的感觉,那种感感觉非常好。(2006-3-30 14:29:55)

主持人:网友提问:和工作比的起来,在南极的生活更忙了还是更清闲了?(2006-3-30 14:30:09)

主持人:我记得你在日记中把1月5日和6日的日记合并在一起写的。当时解释是发生了一些意外,能告诉我们发生的什么意外吗?(2006-3-30 14:31:51)

嘉宾:当时掉到海边的冰峰里,我觉得家里人理解这个意外也怕家里人担心,所以就没有告诉家里人我受伤了,跟单位要解释一下,那天大连晚报的记者拿着我的稿子念回来。这个我必须跟单位解释一下,当时海冰在夏天的时候表面看上去挺坚实,实际上已经解冻了。我进行海冰观测,跳的时候冰塌了。可能当时是应付意外的时候不顾一切的要上来,上不来就“壮烈牺牲”了。往上爬的时候肌肉拉伤了。现在接近3个月的时间,差不多了好了。现在不敢快跑,平时已经不疼了。这种伤只能慢慢养。(2006-3-30 14:33:29)

主持人:当时有科考队员遇难了。这种消息对你出征南极有没有影响?(2006-3-30 14:33:53)

嘉宾:有影响,以前感觉南极是普通人到不了的地方,我到那去只是想到幸运,没有想到危险,我们通过资料了解到这个消息,当时我觉得5个科考队员在8、9月份的时候遇难,知道这件事情以后,知道那个地方还有危险,到了南极之后,知道按照科考队的纪律去做,多听听“老南极”的指导,另外自己多加小心还是可以避免意外的发生的。(2006-3-30 14:34:41)

主持人:这次科考队的领队成为了神秘的人物,听说他是大连人,在南极的采访日记中,他对大连的记者有特别的关照吗?(2006-3-30 14:34:58)

嘉宾:不是“挺”关照,是“相当”的关照,我觉得他不是几次征战南极,他去的中国仅有的两次北极科考,在科考船上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飘了大概接近半年的时间,他确实是极地圈里挺传奇的一位。他是我们大连瓦房店的人,半道参军,到部队进入海洋系统。魏书记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只要是大连记者提出的要求,只要不违反纪律,魏书记想尽一切办法给予满足,所以这次这么顺利的进行采访,我觉得跟魏书记对我们的照顾是分不开的,我想知道魏书记知道我现在的心情,我想感谢他。(2006-3-30 14:36:24)

主持人:在南极的每一个人的行动代表了国家,在那里看到五星红旗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情怀?(2006-3-30 14:36:40)

嘉宾:魏书记对大家讲,你们是国家队队员。我是代表着大连电视台出去的,一旦踏上南极,你就代表国家的形象,到了南极,在南极洲看到五星红旗的时候和在国内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要说艰苦条件来说,南极洲的艰苦恐怕也并不比拉夫雪峰艰苦,但最重要的是那个地方是与世隔绝的,在那个地方守护着我们祖国的国旗那种感觉很神圣的,这种神圣感不仅是我一个,我想科考队的每一名队员都有自己的神圣感,在南极洲升旗和奏国歌的那种感觉是心潮澎湃。(2006-3-30 14:37:55)

主持人:在南极怎么消化亲人之情呢?(2006-3-30 14:38:02)

嘉宾:我是发电子邮件,我们看看照片,其他的只是凭想象了。想象自己家里人会什么样子,是胖了还是瘦了。他们在我心里的形象很清晰,工作不忙的时候,只要一安静下来,脑海中共会浮现出妻子和孩子的身影,那种身影非常清晰。(2006-3-30 14:38:45)

主持人:由于客观的因素,当时图象还没有回传过来,她(佟伟冬妻子)说你心情低落,你一直责怪自己,处理干什么,图象没有回传成功,当你成功的传回图象之后,我约了她采访。她话的说不是特别多,应该在雪龙号往回返的时候,她脸深上有了明显的笑容,在南极的日子当中,她为你操了很多的心,这个瘦弱的女人是您坚强的精神支柱么?(2006-3-30 14:39:41)

嘉宾:她照顾孩子肯定操心,我能感觉十几年夫妻的相濡以沫的感觉,我觉得她也确实是我工作的动力之一吧,我觉得应该算是精神支柱。(2006-3-30 14:40:13)

主持人:现在南极建站和进行考察的国家不少于30个,这其中,真正对南极事务具有决定性因素的是哪几个国家?(2006-3-30 14:40:34)

嘉宾:在南极进站有26个国家,国有大小,在南极里面,发言的声音是平等,而且南极本身就是洁净的。大家可能出发点不一样,一坐在一起讨论南极事情的时候,大家的心态应该是洁净的,应该是对南极事务起决定性的作用的应是南极委,当然声音有大有小,但是真正决定事情的时候,还是国际南极委决定这个事情。(2006-3-30 14:41:30)

嘉宾:它关乎着中华民族未来的权益。

(2006-3-30 14:41:45)

嘉宾:这次科考有三方面的任务,第一方面进行单独的科学考察,陨石回收,地质图的填涂测绘等等,第二方面是要探索一条捷径。第三个就想探讨在格罗夫山建立一个内陆科考站,因为我们现在两个科考站都在沿海,想在内陆建站,就是中国人真正的进内陆,距离中山站,距离大约有1300多公里,这样中继站初步决定在格罗夫山,坍塌一下建中继站的可能性,我觉得格罗夫山应该是建内陆占的坚强支撑或者为建内陆第三个科考站也是第一个基地的内陆站提供一种保障,它的意义重大。(2006-3-30 14:43:22)

主持人:智利现在在南极建的邮局,尽管只有一个人,他们在南极建立了考察学校,他们在鼓励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夫妇到南极去生育子女,然后给这样的子女发放南极的出生证,这样孩子成为世界上罕有的南极原住民。现在中国在南极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2006-3-30 14:44:05)

嘉宾:中国在南极发挥至关重要的重要。中国在南极现在开展的科考项目很多在国际上是比较领先的,比如陨石,在南极的测绘,我们每年参加GPS联测,我们在南极开展的很多项目在国际上都是占有一定地位的。能不能在南极事务中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有没有比较多的发言最重要的是在国际南极科考领域中作出多大的贡献,因为我们中国人作出的贡献比较大,所以我们在国际南极事务中的发言权比较大,所以中国在国际南极事务中占有的地位比较重要。(2006-3-30 14:45:50)

主持人:网友提问,看过日记有很多的科考知识,采访这样的题材是不是很伤脑筋?(2006-3-30 14:45:53)

嘉宾:有很多东西我们坐着科学家讲,他讲半个小时也不懂,我们搞不明白,一旦你费的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你搞明白以后,更难的一点就面临了:你怎么把这件事情写出来,说成这种我们电视台的观众或者说网络的网友,或者是平面媒体的读者,怎么写成大家懂的事情,我写完了之后,他看了不懂等于我没写,或我传播了没有到达观众那里,还是没有做,更伤脑筋的一点就是把它做得通俗易懂,到底什么是固体槽,这解释起来不是两分钟的电视新闻能解释出来的,我们希望我们报的科普知识,希望真正对科技感兴趣的那一部分受众,那一部分人群,他们更关注,经过大家简单的查一些资料理解我们的报道的内容,和我们有一些互动,把科普知识写的通俗易懂是很伤脑筋的一件事。(2006-3-30 14:46:58)

主持人:网友说:去过南极还想去北极吗?(2006-3-30 14:47:05)

嘉宾:地球有三极,还有四极。我当然想全去一遍,当然有一个条件允许不允许的问题,我希望有机会的话,我能再去北极,最好能为着地球走一圈才好,不知道能有这样的机会吗,我会为这件事情做持续不断的努力。(2006-3-30 14:47:43)

主持人:网友提问,有了那么丰富的经历和感受,你会写南极心得吗?(2006-3-30 14:47:52)

嘉宾:在一路上传过来的稿子已经写了很多感受,现在如果有机会,条件允许的话,我希望把自己的心情记录下来,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和我一起感受南极洲,因为上一次南极洲的越冬队提出来享受南极,快乐越冬,越冬生活那么枯燥他们都能享受南极,快乐越冬,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能把这些记录下来,我觉得大家共同欣赏和感受可能是享福不受罪的事情。(2006-3-30 14:48:47)

主持人:网友提问,去了南极你成熟了吗?性格有没有变化?(2006-3-30 14:48:59)

主持人:本次考察队有12名女队员她们也作出的贡献,她们组织的大量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为考察的提供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你所写的南极日记里,曾经提到过李大姐,她是不是特别能张罗的人。(2006-3-30 14:50:50)

嘉宾:一个女人能独立在外面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是很难的事情,大家各忙各的,在那种环境,她能做到这样是很不容易的。像她这样能张罗的还不多,所以我觉得过很佩服她。(2006-3-30 14:51:07)

主持人:因为天气的原因飞机无法起飞,当时魏领队的情绪一直不好,当时队员想家,说:“做点让国家骄傲和自己满足的事才是强人”,看到这里我们当时的心里特别的发酸。(2006-3-30 14:51:44)

嘉宾:这是我们科考队最特殊的部分,这里面有很多人评价起来这个人出群拔萃的。比如老大徐霞清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个从陆地进格罗夫山的人,其中年龄第二大的李金言一个人搜集了3000多块,他们都是鼎鼎大名的科学家,这样的人在那样的环境里58天不能洗澡,春节前就已经段了食盐了。至于危险不在话下,这些人在这种环境里非常艰苦的工作,确实是很让人佩服的。我想其中像方博士和彭老师,我们现在是很好的朋友,如果以后有机会,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他们是科考队英雄集体的英雄和勇士。(2006-3-30 14:53:13)

主持人:你在日记里提到,都是那个身上搓下太多的泥惹的祸,是这样吗?(2006-3-30 14:53:33)

嘉宾:当时是这样,这种环境下很脏,徐霞清也提到,车上搓下这么多的泥,下水道堵了,我想跟泥有关系。他们确实58天不洗澡,而且刷牙的水是配给的你自己拿一个杯子,有一个人拿的水如果太大只能用湿巾擦擦,这种条件非常的艰苦,(2006-3-30 14:54:35)

主持人:他在日记的留言本做的这样的留言,你好,我是维琴的老公,看了你的日记,感觉真好,是内心感觉的表露,你许大姐是很能干的川妹子,不愿意让我操心,明天你就要提前进入西风带了。我衷心祝愿雪龙号进入中山站。当时问他,我说描述你爱人准确吗,他说太准确了,他平时就是那样的大嗓门,如果他不这样说,我还怀疑他有病了,从那以后,他是在印尼上网的时候及搜索到你的日记,每天上网注意观察你的日记,最起码给科考队的亲人吃了一个定心丸。应该这么说吧?(2006-3-30 14:57:46)

嘉宾:我当时写的时候,现在回头看,记录自己快乐别人,我觉得这一路的行程如果不写的话,我想很多生活当中重要的事情我是永远不会忘,通过这些日记我简单的翻一番会想到当时的点滴一点都不会忘记,我记录的自己生活的履历,看到了日记之后我希望快乐别人,有他这样看到很快乐,我也很高兴,人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也满足。(2006-3-30 14:58:39)

主持人:处在那样的环境,你在理想中的生活和目标是一样的么?在危险的时候你最想的是什么?(2006-3-30 14:58:51)

嘉宾:可能这位网友刚上网,我的感受是这样:还是想说的那样很复杂,那种满心的幸福,不知道到达南极洲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工作,我能不能完成工作,能作为2900多个到达南极洲和四六十个进入南极内陆冰盖的队员,在那种心情当中到达的南极洲。在这种环境当中你提平常生活中的理想目标有没有改变,我觉得说实话没来得及想,当时刚顾着享受南极,还没顾上改变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回来之后我要把这种情绪沉淀一段时间,我需要自己想一些事情,具体今后我怎么样选择我未来的价值取向还有人生当中的一些动作,我觉得需要经过一些考虑。至于您提的在危险的时候你最想的是什么,那都最危险了还想什么,什么都没想,比如掉冰缝第一反映就是爬出去,骑摩托车,拍片子,我们从大坡上扔下来的时候,他是在地下滚,我是在地下爬,没有想我这个活动是不是壮烈,没有来得及想,光想着活下来了(2006-3-30 15:01:05)

主持人:网友“比目鱼”问过年的时候你最想的是谁?(2006-3-30 15:01:15)

嘉宾:我在大连的妻子、孩子、在佳木斯我的岳父岳母都很想念,包括我周围很多非常好的哥们在大连,在黑龙江的,非常非常想,而且这就想向家一样,过年的时候情绪很复杂。(2006-3-30 15:01:45)

主持人:网友提问,这么多天没有见到亲人了,你见到亲人的时候流泪了吗??你带什么礼物回来了?(2006-3-30 15:02:00)

嘉宾:没有流泪,我们生活了十几年,平时比较内敛一点,在众人面前比较平静面对,确实我们两个人见面的时候,拥抱了一下,但是没有眼泪激烈的情绪出现,至于我带的礼物,南极能带什么礼物,南极石头不能动,我带回来很多精美的照片,摆在我爱人的桌子上,让她想起来我们在这段分别的时候,很珍贵的思念,我觉得我回来了本身能平安的回来就是礼物。(2006-3-30 15:02:51)

主持人:网友提问,在南极拍照片了吗?能不能给我们看看南极的照片?(2006-3-30 15:03:04)

嘉宾:当然可以了,我都是用别人的照相机拍的。我自己在很多环境,又要用摄像机来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很多照片是从别的朋友的手里拷来的。当时哥们之间互相传,照片是很不错的,如果大家感兴趣,现在点开几幅,我们看看。(2006-3-30 15:03:39)

嘉宾:第一附照片是格罗斯山的珠峰,拍的这一天天空万里无云,下面是蓝冰,这种色彩,包括格罗夫山的造型都是很美的。当时我们到格罗夫山的时候,光顾着紧张工作,随手拍的一张,没想到回来之后成为大家共同享受。这张纸是大家记得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位大文学家叫屈原,屈原写一过一首诗《天问》,这张应该是内陆冰盖对的科学家,这是南极内陆,内陆很少有石头,在格罗夫山有很多的碎石带,很多碎石带的形状像一个问号,他的问号最后的一点拍得不是很全,肯定力足点只能把广角拉的这么多,但是整体像一个问号,所以大家命名为天问。(2006-3-30 15:05:31)

嘉宾:这副大家起名叫“石狗狗”,整体的形象像一只小狗,(2006-3-30 15:05:52)

嘉宾:这幅图片有人说应该叫起到我不知道为什么叫祈祷,我问的时候他也说不明白,还有人说叫“冰老天慌”这个蓝冰多少年不好说,说这个蓝冰的年代用一个词,积年累月下下来之后没有熔化的雪,最后压成了冰,这个冰是蓝色的,不透明,大家叫揽名,非常的兼营和非常的滑,我们在上面走的时候,内陆送给我们一幅冰

㈥ 第一个登上南极的中国人是谁

中国已故领导人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是到南极的第一个中国人。1875年,年仅9岁的宋耀如从海南岛出海,到美国投奔他的舅父。当船航行到麦哲伦海峡时,突遇风暴,船不得不转向南,来到南极洲的一个海岛上。船修好了,宋才随船到美国去。

㈦ 首先到达南极级点的人是谁

1911年的1月17日,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率领的探险队到达南极极点,整个探险队成员在归途中全部牺牲。

早在两三千年前,就有人猜想在南方有一块未知的大陆。为了寻找这块神秘的土地,无数的勇士纷纷南下。20世纪初,更多的探险家奔向了迷人的南极,其中,英国人斯科特的事迹最令人难忘。

1901年8月,斯科特率领一支探险队第一次远征南极。他们经过一番苦斗,来到了离南极点只有350千米的地方,胜利在望却遇到了极为恶劣的天气,食物和燃料也将耗尽,队员病倒,只好败退回来。

执着的追求使斯科特又做了8年的准备。1910年6月,他又率领一支65人的探险队离开英国直向南极。谁知,这时挪威极地探险家阿蒙森也奔向了南极,他们谁能首先到达南极点呢?一场历史上着名的“探险竞赛”就这样开始了。

斯科特是驾西伯利亚矮种马拉雪橇去的。这种马适应不了南极的严寒,又都陷入雪中,一匹一匹地死去了,最后只好用人力拉雪橇。暴风雪、冻伤、体力下降,打击一个接一个地向斯科特袭来。已经胜利在望了,1911年1月16日,队员却发现了挪威的旗子,显然,对手走到了他们的前边,这是极为沉重的精神打击,有的队员精神几乎要垮下来了。

1月17日,斯科特探险队到达了南极极点,他们在挪威人的帐篷里看到了阿蒙森留下的信。他们把英国国旗插在帐篷旁边,他们成了到达南极极点的亚军。第二天,精疲力尽的斯科特探险队踏上归途,他们按照科学探险的惯例,仍然沿途收集各类岩石标本,书写探险日记。

8个月后,搜索队找到了他们的帐篷和遗体,人们在斯科特身边发现了18千克岩石和各种化石标本——他们在死亡降临的时候仍然没有丢下科学,仍然为人类保留着科学财富。

㈧ 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是谁

从19世纪30年代末开始,美国?法国和英国的三支探险队先后到达南极大陆,发现了威尔克斯地?阿得里地和维多利亚地?罗斯率领的英国探险队除了发现维多利亚地高达4000米的山地外,还发现了一个深深切进大陆的海——罗斯海,它被巨大的冰障——罗斯冰障所隔断?

1898年,挪威探险家波乐赫格雷维克率领的探险队,找到了攀登罗斯冰障的道路,他们第一个登上南极洲,并在维多利亚地东北角盖了一所小屋,成为第一个敢于在南极洲度过冬天极夜的人?第二年夏天,他们对南极大陆作了考察,并向南极进军?由于冰原裂谷阻挡,只到了南纬78°50′的地方,这是人类第一次到达地球最南的地方?

1901年,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率领探险队在罗斯海西岸登上南极洲,在南极大陆上度过了长夜漫漫?风暴呼啸的冬天?第二年夏天,他们乘狗拉雪橇在冰原上向南极前进?狗被冻死,人拉雪橇继续行进?后来到了南纬88°19′的地方,再也支持不住了,只好回去?1909年,斯科特探险队的沙克尔顿率探险队,在冰原上艰苦跋涉73天,到达南纬88°23′的地方,离南极只有170多千米了,可是粮食快吃完了,虽经历千辛万苦,仍只好失败而归?

1911年10月20日,路德?阿蒙森带着一个4人探险队从罗斯海出发了?

阿蒙森曾成功地穿越过北冰洋的航路,为北极地区的探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阿蒙森探险队一行5人,18只狗拉着3架雪橇,在支援队的配合下,向南极行进?他们幸运地选择到一条平坦的路,天气也好,一路上很顺利?后来遇上暴风雪,路途越来越险,冰谷?峭壁层出不穷?他们冒着极端的危险,越过毛德山脉,终于在1911年12月15日下午3点到达南极点?他们幸运地成为第一批到达南极点的人?

㈨ 世界上第一个到达南极圈的人是谁

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是罗尔德�6�4亚孟森(Roald Amundsen)以及他的随行人员,到达时间是1911年12月14日。亚孟森的主要对手罗伯特�6�4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在一个月后到达南极。在回程的时候,斯科特以及他的同伴四人全部由于饥饿和极度的寒冷而死亡。

往后,曾经有七队探险队利用陆上交通到达南极。以到达时间排列他们分别为:
阿蒙森和斯科特
埃蒙德·希拉里
维维安·福克斯
安特罗·哈沃拉
Crary,和
Fiennes

为纪念亚孟森和斯科特,亚孟森-斯科特南极站(Amundsen-Scott South Pole Station)于1958年在国际地球物理年上建立,并永久性地为研究和职员提供帮助。

㈩ 第一位步行完成南极探险的中国人是

秦大河

秦大河个人简介
1947年1月4日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地理学博士,国际冰川学会(IRS)会员,美国前沿科学协会(AAAS)会员,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之气候与冻圈计划(CLIC)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科学家,现任中国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
科学考察经历:参加过川西、滇北现代冰川,乔戈里峰冰川,珠穆朗玛绒布冰川,南极洲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项目的考察及研究。1987年11月--1989年1月,在南极进行长达一年多的科学考察。1989年7月,作为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考察队员之一,徒步横穿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研究,成为徒步横穿南极的第一位中国人。曾先后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澳大利南极局冰川研究室和澳大利亚南极凯西站、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冰川与环境地球物理研究所、美国堪萨斯大学空间技术中心、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地球海洋空间研究所、法国原子能研究中心气候环境模拟实验室、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等国外着名科研机构进行考察及科学研究。
▉ 最艰难的历程
童年时的我,富于幻想。记得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老师出了一篇作文题目叫做《我长大要做什么样的人》,我写了《长大要做探险家》。如今还记得,我在作文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我要让我的脚印,踏遍地球上的任何角落!”20多年以后,当我终于有机会得偿所愿时,恍然想起,童年时代的梦想,竟然变成了可以实践的现实!
1989年5月,当我得知南极办正在物色人员的消息时,按奈不住跃跃欲试的心情,递上了申请报告。一切都很顺利,经过周详的准备工作之后,我踏上了征程——5968公里徒步横穿南极的探险考察,世界上的第一次。
这是一支由美、苏、法、日、联邦德国、中六国组成的考察队,看上去像一个小联合国。当时的国际社会对于“姓资姓社”的问题还有很深的芥蒂,能够携手合作实属不易,更何况是自南极半岛~阿蒙森~斯科特站~东方站~麦克默多的大考察工作,这次机会弥足珍贵,每个人都很珍惜。
1989年7月16日,探险队的6名队员和42条狗登上了一架苏制伊尔76型大型运输机,机身上贴着六个国家的标志,分外醒目。随机乘坐了20名各国记者,外加 40吨探险器材和物资。运输机徐徐离开美国明立阿卜利斯国际机场,于24日飞抵南极半岛的马尔什基地。
张望机场,能见度很差,400米以外什么都看不见。按常规,飞机在南极降落要试降几次,我们焦急地等待安全降落。
突然,感到身上猛然一震,苏联机长报告,飞机着陆了。大家走出飞机回头一看,才发现那架运输机有点不对劲。机场跑道被飞机砸出一个1米深的大坑。心中暗想,不愧是苏联货,坚固无比,要是换上另一种客机,我们可能要出演一场“火海余生”了。
虽然“出师不利”,但并未打击士气,队员们对那即将到来的“危险”全都翘首以待。7月28日清晨,我们——国际横穿南极探险队的全体队员,肃立在三架雪橇边,等待着那个重大时刻的到来。记者们不停地拍照,他们要把这一人类探险史上的重要行动传播到全世界。9点整,队长一声号令:前进!急不可待的北极狗,一跃而起,拖动雪橇向前冲去,我们与被狗橇带翻的两名记者擦身而过,头也不回地向前奔去。
南极是一个奇妙的地方。这里气候违反常规。它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年平均气温为零下50℃,但在夏季,半岛沿海地区最高温度可达零上10℃。在海边生长着一些地衣、苔藓,没有一棵树木,仅在盛夏才能看到一两种美丽的小花。那里的企鹅、海豹、海鸥布满海滩,但内陆几乎没有生命。那里有世界上最清新的空气,没有环境污染,没有尘世的喧嚣,人们友好相处,似乎没有国籍,像是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
但我们没有陶渊明的好运,美丽的“世外桃源”准备了种种艰险,迎接我们这些“闯入者”的到来。
最先让我头痛的就是狗橇与滑雪板,这是我们这次穿越南极的主要交通工具。我与它们“搏斗”了很久,而多日来的训练还是颇有成效的,虽称不上是游刃有余,但一些基本的路况已经难不倒我了。只是遇到冰裂隙时,还会偶有翻车的情况出现。冰裂隙在南极冰盖上随处可见,更麻烦的是它常常躲在积雪下,让人栽个措手不及。有时甚至连人带狗一起往里陷,跑在最前头的狗,至少有5次掉了进去。
但比较起来这些困难都还只是小CASE。9月,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收获的季节,到处一片金黄,瓜果飘香。可是在我们的行程中,9月却成了灾难的季节。没完没了的暴风雪使我们的行进日程不得不一再拖延。这里的雪太软,有时每天只能行进3公里。为了争取时间,赶在寒季来临之前到达终点,队长下令轻装前进。我们不得不把价值十几万美元的衣物、设备埋进一个大坑里,每人只留2套衣服。以便带上所剩无几的食品前进。
我们的食品补给是用飞机预先运送到指定地点的,这种地点叫“食物储存点”。每250-600公里一处。每一处存放足够每个人20 天、每条狗l0-l5天的食品。在储存点上用挂旗的铝制标记做出标示,以便寻找。可是有时仍然找不到这些标志。有一次两个储存点都没有找到,大雪掩埋了一切。我们只好用无线电呼救。
我们有一台20瓦的无线电通讯机。偏偏它有一个月几乎失灵。好不容易来了救援飞机,但能见度太差。我们明明听到飞机马达的隆隆声,但该死的飞机在头顶盘旋一两个小时又扔下我们不管返回去了。他们看不见我们,无法着陆。想着那条悠哉游哉航行在南大洋的探险船,它的现代化通讯设备有什么用,大家直咒骂。法国队长苦笑着摇头,因为那条船是他监造的。
我们开始感到饥饿。从8月起两个月来,体力一天不如一天,整天想着饿。有时滑雪的路上还在聚精会神地想着吃一顿家乡兰州的面条该是上天堂一样的滋味了吧!
这时全队的食物只能再维持两天,人的口粮只能维持4-5天,狗则只能维持l-2天。我们不得不限制到每天吃定量的1/2,狗只吃1/4。那些狗饿得可怜巴巴。晚上拉开帐篷向外看去,几十双绿森森的眼睛闪着寒光。我们不得不采取防范措施,在睡觉前将它们牢牢地拴在雪橇上,谁知道这些爱斯基摩狗和森林野狼的后代会干出些什么蠢事来!
老天有眼。有一天,天空突然露出几个蓝色的洞来,飞机终于在特大风暴前的间隙及时降落了。考察队又一次得救。食品又有了,虽有16条狗严重冻伤,不得不空运回基地治疗,用新的狗替换,但总算人员平安。
我们遇到的另一次巨大威胁来自暴风雪。当时已是1990年3月1日,早上10点左右起床时发现外边狂风吹雪,我们称之为“Whiteout”。这是南极洲的一种极坏的天气,出现这种天气时,室外一片混沌,景物全部消失,天地不分,极易造成人员丢失,甚至人身伤亡事故。而苏联和平站的雪上车却一直不能前来与我们会合。
到了下午时分,风雪更大了,大家都停止了一切活动,留在帐篷里等待天气的好转。晚上宿营后不久突然发现事情不妙,日本人舟津圭三失踪了,再仔细回想一下,发现没见到他已经好几个小时了。顿时,一阵寒意掠过,多次的探险经验告诉我们,圭三有可能出了意外。但我们都极不愿意相信这个猜测,内心默念他的平安,希望他此时正呆在某处,只想和我们开个玩笑。谨慎起见,大家倾巢出动,用绳子把彼此相连,在每一个可能的角落寻找圭三的下落,在茫茫雪原上呼喊着舟津圭三的名字。苏联的极地“护航”拖拉机也隆隆地驶着来回绕圈子。车灯在大风雪中闪闪发光。当时已经入夜,能见度又极低,焦急的心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深。那一晚,我们都在外面来回奔跑,整整13个小时之后,才听到舟津微弱的回答声,当时已经是第二天早上六点多了。我们朝声音方向找寻过去,发现雪地上有一个小小的洞。挖开雪堆,大家看到了与暴风雪搏斗了一夜的圭三,人显得很疲备,脸色苍白。但幸运的是,圭三手脚均好,没有冻伤,人也安然无恙,只是右脚两趾发白,很快也恢复正常了,此时,大家才稍稍放心。
据圭三讲,他大约在下午5点左右外出,准备回帐篷喂狗。不料,刚走出去,暴风雪就加速,能见度立时变成了零。没走几步,便迷失了方向,既看不到帐篷,又看不到拖拉机,他试图自救,逆风走了很远,并看到了拖拉机车印,知道自己在上风方向。但无法顺着车印追踪,因为车印很快就消失在暴风雪下。舟津看不到目标物,不能冒然行事,怎么办?这位机灵的日本人当机立断,从口袋里找出一把小钳子,开始学我挖坑的样子,在雪地里挖了一个洞,猫身钻进去,只露出一个供呼吸的孔。外面的雪花在吹,想把那个不协调的小孔堵起来;舟津在里面偏偏不信老天那一套,你堵我就挖,整整挖了一个夜晚,他才得以安然无恙。圭三讲,当时自己心里想的是自己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他关系到父母、未婚妻秋本恭江……即使再辛苦也不能放弃。
昨天晚上测风速22~24m/s,估计最大风速达30m/s或略高。吹雪十分严重。但幸运的是气温不是很低,今日凌晨为零下7℃。如果温度一直保持在昨晚的-20℃,圭三则万分危险。当时的他只穿了一套单薄的防寒服,脚上没有穿鞋,只有两层袜子。若气温继续下降,那么雪洞就成了圭三的墓棺了。这一路上的艰难险阻不计其数,颇有些唐僧取经,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的意味,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终于修成了“正果”,完成了这次6000余公里的徒步穿越,我也第一次让中国人的足迹踏过了南极的土地——一

阅读全文

与穿越南极洲的人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警察如何避免持刀 浏览:254
现在印尼新冠肺炎是什么情况 浏览:867
怎么报名中国新歌声 浏览:685
越南能带多少烟过境 浏览:500
英国人怎么表示一楼 浏览:578
印尼榴莲是什么品种好吃吗 浏览:848
杭州意大利人居住的小区在哪里 浏览:852
奥运会篮球中国队有多少名 浏览:220
去印度旅游需要多少担保资金 浏览:970
伊朗总人口多少面积 浏览:474
7000印尼币是多少钱 浏览:352
印度是向阳国足怎么处理的 浏览:213
英国怎么转账给国内 浏览:613
中国燃灯古佛的道场在哪里 浏览:266
中国做飞机到越南多久 浏览:763
中国智库有哪些国家 浏览:460
真人版的花木兰在中国多久上映 浏览:70
中国大豆如何进口 浏览:139
从厦门去越南旅游怎么去 浏览:129
英国军服代表什么意思 浏览:266